專業術語解釋:衛星影象是一種遙感衛星,它探測地球表面物體反射的電磁波及其在太空中發出的電磁波,從而提取物體資訊,完成物體的遠距離識別。 這些電磁波經過轉換和識別,得到可見影象,稱為衛星影象。
通俗地說,衛星影象是由空中的衛星拍攝到地面的
遙感衛星影像的獲取過程包括以下步驟:
發射衛星:首先,衛星需要發射到預定軌道。 這些軌道通常是近地軌道 (LEO)、中地球軌道 (MEO) 或地球同步軌道 (GEO)。
感測器工作:衛星上的感測器負責對地球表面進行觀測。 常見的感測器型別包括光學感測器、合成孔徑雷達 (SAR) 和雷達高度計等。 這些感測器可以捕獲來自地球表面的反射光、散射訊號或輻射能,並將其轉換為數碼訊號。
資料傳輸:感測器採集的資料通過衛星通訊系統傳回地面站。 地面站接收到資料後,會進行解碼處理,以便後續分析和應用。
資料處理:地面站接收到的資料通常需要通過一系列方式進行處理,包括輻射校正、幾何校正、大氣校正等。 這些處理步驟可以提高資料的質量和準確性,使其更適合後續應用。
資料分發:處理後的遙感衛星影像資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分發給使用者。 常見的分發方法包括雲儲存、光碟、網路**等。 使用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分發方式。
遙感衛星影像具有以下特點:
大面積覆蓋:遙感衛星可以覆蓋全球範圍的地球表面特徵,因此可以獲得大面積的遙感資料。 這對於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和土地利用變化等巨集觀問題非常有用。
多時相觀測:遙感衛星可以周期性地重複觀測同一區域,從而獲得不同時間點的遙感資料。 這使我們能夠研究地表特徵的趨勢,例如植被生長、城市擴張等。
高解像度:現代遙感衛星的感測器具有很高的空間解像度,可以捕獲地表的詳細資訊。 這對於城市規劃、土地利用分類等應用非常重要。
多波段觀測:遙感衛星可以同時觀測多個波段的地表反射訊號,如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 這使我們能夠獲得更全面、更豐富的表面特徵資訊。
無損觀測:與航空攝影相比,遙感衛星觀測不會對地球表面造成損害或干擾。 這使我們能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監測表面特徵的變化,而不會對它們產生負面影響。
遙感衛星影像在許多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領域:
環境監測:遙感衛星影象可用於監測和評估自然環境的變化,如森林覆蓋變化、濕地退化、海洋汙染等。 這有助於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和措施。
農業管理:遙感衛星影像可用於監測農作物生長、病蟲害發生等。 這有助於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
城市規劃:遙感衛星影像可用於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分析,如城市蔓延、土地利用分類等。 這有助於優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發展質量。
災害監測:遙感衛星影象可用於監測自然災害的發生和影響,如洪水、火災等。 這有助於及時採取救援措施和減少災害損失。
資源調查:遙感衛星影像可用於資源調查和評估,如礦產資源、水資源、能源等。 這有助於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