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關於“南京大學認定高中學分”的訊息在網路上引發熱議。 據南京大學官網訊息,學校為13名剛入學的新生頒發了0級課程“1學分”證書。 這些學生在高中期間已經習了南京大學為高中生開設的相關課程,並通過複習獲得了相應的學分。
南京大學副校長盧彥慶介紹,學校已啟動中學生人才計畫,江蘇省兩所學校分別開設了中文閱讀課程和地球與空間科學探索課程,完成課程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可獲得相應學分。 陸彥慶表示,中學生人才計畫的目標是將大學課程送到中學,讓學生在進入大學後更好地接受高校的教育理念。
事實上,大學承認高中選修學分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之前也有高校推出過類似的措施。
2024年,浙江大學為湖州的45名高中生提供了習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機會,並向通過評估的學生頒發學分。 同時,上海理工大學還在該校附屬中學開設了大學選修課。 早在2024年,廈門市雙十中學就開設了多門大學教師授課的選修課,修讀這些課程的高中生考入廈門大學,可獲得相應的學分。
大學對高中選修學分的認可只是促進高中和大學課程銜接的一小步。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炳琪告訴記者,互學分互認只是促進高中和大學課程銜接(以下簡稱高中銜接)的措施之一。
課程內容的銜接存在很多問題。
當我們上大學時,我們發現我們在高中習學到的許多生物學與大學完全不同。 江蘇某大學生物工程專業大學生侯波(化名)告訴記者,由於生物學是一門不斷創新的學科,高中生物教材難免會出現過於簡單化、觀點過時等問題。
大學課程強調實驗探索和開放式結論,但高中課程有“標準答案”,所以我們在高中和大學學到的知識甚至思維方式上都會有一些矛盾。 侯波說。
天津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李洪秀表示,高中與大學銜接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確實是由於高中與大學的教學目標不同。
例如,高中課程通常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大學課程則更側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兩者的教育目標不一致。 這直接導致高中課程的目標和概念與大學課程之間缺乏漸進和系統的聯絡。 再比如,高中課程內容強調客觀性和準確性,尤其在高考“接力棒”下追求課程內容的確定性和答案的唯一性。 大學課程強調前沿性和創造性,倡導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批判性思維。 內容選擇標準不同,使得高中和大學之間的課程內容難以銜接。
例如,早在2024年,就有學者表示,高等數學中經常涉及三角函式和反三角函式的導數和積分運算,但三角函式和反三角函式的乘積和公式在高中教科書中很少提及,甚至沒有要求,而極坐標系, 不等式、引數方程等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這勢必會對大學的數學教學產生影響。 李紅秀說。
侯波對數學課程內容的問題也有很深的感受:“因為我高中時沒有學過習導數等相關課程,所以進入大學後很難學習高等數學。 ”
推進課程銜接仍需繼續探索。
與高中相比,大學層面的知識體系更加專業化和抽象化。 這意味著,只有打通學習和習兩個階段的知識體系,才能有效促進高中和大學的課程銜接,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深入和廣度。 在這個過程中,大學和高中都需要付出努力。
熊炳琪介紹,在國外有一種考試制度叫AP學分,允許學生在高中選修大學水平的課程,完成課程後再參加AP考試。 通過考試後獲得的AP學分被許多大學認可,學生進入大學後可以免修相關課程。
要想建立類似AP學分的考試制度,就必須改革我國的高中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 熊炳琪指出,“我國目前的高考制度決定了絕大多數學生和學校都會關注高考,大多數人認為無論是大學選修課還是大學學分,都沒那麼重要。 要提高高層銜接質量,必須從完善徵聘制度入手。 他認為,高考和高招制度改革仍是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到學校推動高中銜接的積極性以及學生配合相關改革的積極性。
此外,高校應將以往“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科課程改為體驗式、一流式、活動式課程,以降低本科低階段課程內容的難度。 “教師應注意學科邊界的模糊和淡化,優化教學方法,採用跨學科、主題和情境教學,加強教學情境設計,深化學生的學習和習體驗,使學生在更真實的情境和領域中理解知識,提高能力和品德。 李紅秀說。
李紅秀表示,讓優秀高中生提前接觸大學課程也是一種很好的做法,學分互認還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在教學評價方面,學校應建立德、智、體育、藝、勞等多維度的評價體系,形成靈活多樣的評價方法,最終滿足“教-學-評”教育在學與習不同階段的要求,促進高中與大學課程的有效銜接。
總之,高大對接是乙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 整個教育系統還有乙個漫長的探索和積極實驗的過程。 李紅秀說。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