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國民黨有一定的誤解,認為國民黨的失敗是由於他們的武將無能,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只從與日軍作戰的角度來看,這些將領屬於愛國將領的行列,他們的軍事功績也應該被銘記。 國民黨在擁有大量名將、裝備足夠先進、物資充足的情況下,之所以被解放軍打敗,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國民黨內部沒有團結起來。
更嚴格地說,國民黨內部各派,為了自身利益不顧大局,導致戰爭中合作出現諸多問題,也給了解放軍乙個乘之機。 就像杜玉明和孫立人之間一樣,兩人都是著名的抗日將領,但兩人的關係相當緊張,甚至杜玉明晚年提到孫立人的時候,都會罵對方是個無恥的小人。 這兩個人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如此深的敵意,到了晚年都放不下。 “盧溝大橋事件”爆發後,中國遭到日軍的無情侵略,顯然日軍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攻打中國準備,因此在進入中國後,迅速切斷了中國為數不多的國際運輸線路。 這樣一來,反法西斯同盟就不可能對中國提供任何援助了,不得不說,日本的用心也頗為惡毒。 當然,中國不會坐視不理,立即派遣20萬中國勞工前往緬甸,建立新的國際交通路線,以獲取物資。
日本的入侵最終激起了公眾的憤怒,因此日本在太平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嚴重破壞,急需大量軍隊來支援。 於是,日軍開始鎖定緬甸,想破壞滇緬公路,讓中國的補給再次得不到保障,從而迅速結束中國戰場上的戰爭,將兵力投入到太平洋戰爭中。 蔣介石自然知道此事的重要性,隨後與英國達成共識,簽署共同防禦協議,向緬甸派遣了10萬軍隊。 面對英軍的求援,孫立人和杜玉明正在準備一場大規模的戰鬥,他們自然不怕處理這件事情,於是派劉方武率兵增援。 劉方武不敢在這方面做決定,於是他向孫立人詢問,孫立人得知此事後,立馬表示無法回應,如此直接的攻擊無疑是將他送死。
因此,劉方武被要求在黎明時分再次進攻,此時日軍的防禦是最鬆懈的,而在隨後的這場戰鬥中取得勝利後,被外界廣泛宣傳,獲救的群眾中不乏英美記者。 於是,這些記者就以各種方式美化孫立人,一度把孫立人當成了著名的抗日將領,不提杜玉明等人,杜玉明雖然不滿,但並沒有太在意。 但隨後孫立人的舉動,徹底激怒了杜玉明。 英軍在這場戰鬥中受到驚嚇,於是選擇撤退到印度,但孫立人此時願意成為英軍的屏障,率領隊伍駐紮在緬印之間。 要知道,駐軍是乙個非常特殊的地方,不僅環境不適合生存,而且沒有辦法補充補給,尤其是野人山的環境,導致不少士兵死在這裡。
就連僥倖離開的士兵,也因為胃潰瘍、腎結核、肺病等疾病在這個地方相繼死去,所以杜玉明對孫立人極為厭惡,也正是因為他願意為英國當盾牌,他的隊伍才遭受了如此大的損失。 這種不在乎自己**哥哥,想討好英國人的人,怎麼能不算是無恥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