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學良。
在製作團隊的時代,農村孩子上學,除了簡陋的校舍,說到那個時代上學必不可少的習文具,也值得銘記那一代人。
01.書包。
當你上學時,擁有並攜帶乙個小書包是先決條件。 現在少兒書包,有兩個特點,一是美觀、色彩鮮豔、多樣,二是厚重,書包裡裝滿了課本和書籍,小學生都吃力地扛著,你看接孩子上學的時候,都是爺爺奶奶給孩子扛著還是扛著。
上世紀七十年代,農村孩子上學的書包還沒那麼講究。 當時最先進的是把草綠色的背包當書包,多用帆布做成,耐用適用,特別受農村孩子的喜愛。 但是,農村的普通家庭買不起這樣的書包,除非家人或親戚有士兵或家庭成員在外面打工,帶回來的書包直接當書包使用,成為孩子們的最愛。
很多普通農村人的孩子書包都是出自媽媽之手,只是找了幾塊沒用過的布,就乾脆自己縫製了乙個書包,縫製的書包最大的缺點不是外觀不美觀,而是這種書包既沒有拉鍊,也沒有紐扣, 不緊,書包背著上學上學,如果貪玩什麼的,書包裡的鉛筆、橡皮擦等小物件很容易掉到地上。
當時的書包雖然簡單明瞭,但好在當時的學業負擔很輕,書包裡只有兩三本書、課本和必備的文具,輕巧輕便。
02.鉛筆和卷筆刀。
在我的記憶中,第一次用鉛筆寫字時,還是很刺激的,這意味著我從乙個無知的孩子變成了乙個求知的小學生。
與書包不同,過去和現在的鉛筆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區別無非是品種和顏色。 而且,現在小朋友都想用鉛筆,想買就買一支,隨時更換,那時候都是一一買的,七十年代的鉛筆應該兩毛錢一支。
用鉛筆寫字比較麻煩的事情之一是經常削鉛筆,並在書寫前露出鉛筆。 因此,在使用鉛筆時,還必須有卷筆刀。 起初,最簡單的是那種折刀,用刀片開啟磨尖,笨拙,考驗耐心,稍微不那麼細緻,切掉一大塊裸露的鉛筆芯,不得不重新開始。
當時有一種比較先進的卷筆刀,叫做卷筆刀,把鉛筆尖放進去,轉動鉛筆削尖,省心省力。 然而,卷筆刀只能由家庭條件較好的人買得起,擁有卷筆刀的學生似乎成了班上最有活力的,很多學生在需要削鉛筆的時候,有意無意地靠近他(她)借用他(她)的卷筆刀。
03.橡皮擦。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文具當然離不開橡皮擦。 因為我剛學會寫字,經常犯錯,所以為了保持整潔,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老師習的要求是擦除重寫,重新開始。
一般來說,鉛筆的筆尖上裝有橡皮擦筆尖,白色或紅色,一旦出錯或計算出錯誤的答案,將鉛筆倒置並用橡皮擦頭擦掉。 但是,鉛筆頂部的橡皮擦頭往往不夠用,在學會用鋼筆寫字後,鋁筆上的橡皮擦頭顯然是不夠的,必須使用專用的橡皮擦。
上小學的時候,我最喜歡橡皮擦,它是四四方方的,顏色主要是乳白色和粉紅色,顏色很可愛,更重要的是,橡皮擦有水果的甜香,聞起來很香,雖然不能吃,但每天都能聞到這種甜味, 我感到特別滿意。
04.鋼筆和墨水。
應該是小學二年級,我開始用鋼筆,雖然都是鋼筆,但兩者的象徵意義完全不同,用鉛筆,表示我告別了孩子,開始上學了,有了鋼筆,我感覺自己進步到了更高的水平。 在六七十年代,使用鋼筆的成年人並不多,口袋裡的鋼筆是知識的象徵,所以當我在小學開始使用鋼筆時,精神和自豪感有點壓倒一切。
在那些日子裡,鋼筆比鉛筆貴得多。 因此,學生們非常喜歡鋼筆,如果不小心弄丟了鋼筆,回家後不僅會受到父母的責罵,還會感到心疼。 我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正值七十年代末,社會管制鬆動了,學校來找乙個刻筆字的人,可以在筆上刻上學生的名字,一是覺得很神奇,二是刻完名字後不容易出錯, 而且費用也不貴,五毛錢,小夥伴們蜂擁而至,在筆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可惜了,經過多年的研究,刻筆早就不見了,否則,今天要是拿出來,也算是“文物”收尾了。
如果你有一支鋼筆,你就必須要有墨水,記得當時的墨水品牌是“英雄”品牌,農村有很多孩子,他們都共用一瓶墨水,一年用完幾瓶,為了降低成本和減輕負擔,當時的時代銷售點也賣一種墨粉, 它是一種粉末,只要五毛錢一包,將墨粉倒入空瓶中,與水混合均勻,成為墨水,非常適合那些家庭條件較差的農村兒童。
曾經,歌手老狼有一首聽熱的校園歌曲《同桌的你》,歌詞是“你以前總是很小心,讓我借半塊橡皮擦”,作為那個時代的人,我沒有借橡皮擦的經驗,但借墨水很正常。
因為墨水比較貴,當時我沒有帶墨水瓶上學,上學前,我在家裡用一根鋼筆吸管吸夠了上學的墨水。有些學生上學前偶爾會忘記,寫作業中途就用完了墨水,怎麼辦?向同學們借來,懇求同學們用鋼筆吸管對準他的筆針,擠幾滴墨水,繼續寫下去。 第二天上學的時候,我不得不從筆和稻草的吸管裡擠出幾滴墨水,把它還給我的同學。 多年後,當我想到小學時用鋼筆借墨水還墨時,我不禁笑了。 當然,今天的你我,也非常懷念那段可憐卻天真無邪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