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4年獨立戰爭開始,美國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通過不斷的衝突和戰爭而擴張和發展的歷史。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很難想象處於完全和平的狀態會是什麼樣子。 在200多年的歷史中,美國幾乎無休止地持續下去,只有幾年沒有參加過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美國就像乙隻被命運之手驅使的戰鷹,頻頻將軍事觸角伸向外部世界。 從19世紀初的第二次英美戰爭,到西進運動中的美印戰爭,再到19世紀末的美西戰爭,美國擴張的每一步都伴隨著火藥味。
20世紀,美國在大洋彼岸進行軍事干預,參加了兩次世界大戰,後來在冷戰的長期較量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韓戰、越南戰爭等都是代表。 即使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也從未真正脫下“戰爭國家”的外衣,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一再證明,美國在軍事行動中是活躍的。 這些公開戰爭的背後是無數的軍事干預和秘密行動,無論是出於政治目的、經濟利益還是戰略考慮。 儘管不斷呼籲和平,但美國的戰爭機器似乎總是在運轉,即使沒有大規模戰爭,小規模的衝突和干預也從未停止過。 戰火紛飛並不意味著美國歷史上沒有和平時期,但不可否認的是,戰爭是美國歷史中不可迴避的一部分,深刻塑造了美國的民族性格,促進了美國的軍事、政治乃至社會發展。
美國漫長的戰爭歷史,已經將戰爭的基因刻在骨子裡,從上到下都非常好戰。 美國高層想利用戰爭為國家謀取更多利益;政客和軍工聯合體勾結,希望通過戰爭贏得更多的軍工訂單;平民渴望在戰場上有所建樹,完成階級的跨越;一些移民和少數民族希望通過服兵役或參加戰爭獲得永久居留權。 由此可見,在這些因素的驅使下,美國表現得極其粗魯好戰,發動戰爭,打死別國。 然而,這種情況近年來發生了變化,人們驚訝地發現,美國的性格似乎發生了變化,不再熱衷於戰爭,即使被一些國家公然打臉,美國仍能耐心冷靜地交談。 以紅海危機為例。 二十年前,我們會看到乙個脾氣暴躁的美國在最輕微的分歧下擊敗胡塞武裝。
但是,美國過去並沒有採取直接軍事干預的方式,只是率先制定了組建多國護航群的計畫。 這種變化不僅反映在胡塞武裝的克制上,還反映在黎巴嫩的安拉、敘利亞的民兵、哈馬斯和伊拉克的什葉派部隊上。 儘管這些組織時不時跳出來打美國的嘴巴,挑戰美國的權威,但美國並沒有像過去那樣急於動用武力。 在這些地緣政治對手的背後,是伊朗的影子。 伊朗被視為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長期以來一直與美國懷有深深的敵意,但近年來美國在與伊朗的關係中也表現出了更多的耐心和謹慎。 現在的情況顯然與二十年前美國的情況大不相同,當時美國毫不猶豫地採取了強硬行動。 究其原因,可以說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美國人民厭倦了無休止的海外戰爭,這種輿論反映在決策上,要求在海外軍事介入上更加謹慎,以及美國內部日益擴大的社會裂痕,在如此大規模的海外衝突中不支援美國。 隨著中國等新興大國的崛起,美國也開始重新評估其全球戰略,更多地使用經濟、技術和外交手段來維護其國家利益,減少對單邊軍事行動的依賴。 否則,戰爭將曠日持久,國家將疲憊不堪,人民將貧窮,美國的霸權統治將分崩離析。 中東複雜的政治局勢也給美國上了深刻的教訓:軍事手段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反而可能導致更多的不穩定和衝突。
顯然,戰爭手段不再是美國的首選。 在當今國際環境下,美國似乎更願意通過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協調和管理衝突,尋求多邊合作、雙贏解決方案。 直接的外在表現是,美國甚至看起來像乙個愛好和平的國家,遇到問題就能忍耐,談判不戰而勝,不打仗就用經濟制裁。 歸根結底,是美國失去了對世界的絕對控制,乙個超級大國多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美國已經很難維持目前的霸權秩序。 回想一下,美國的亮點只是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結束,阿富汗戰爭在短短30年內開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