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的看法發生了很大變化。
我曾經認為,世界因勞動而美麗,而美麗與勞動息息相關。 但隨著我長大,我慢慢發現這一切都是為了不漂亮。 單從外表來看,幾乎所有的美都是不費吹灰之力的美。
例如,我們認為越白越漂亮,其實就是因為白色意味著你不必在野外工作。 再比如,幾乎所有我們認為與美息息相關的金銀飾品,都不適合勞動。 比如戒指,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戒指叫戒指?如果你戒菸戒酒,為什麼你還有戒指?我個人認為戒指的意義是放棄手指。 就是要向世人宣告:我可以不用這根手指,這根手指只是乙個裝飾品,因為我不需要做家務。 看看清宮劇,什麼皇后、太后、太后,手指上都會有兩三個長長的指甲套。 而普通勞動者,就算指甲長一點,也要及時剪掉,否則會影響勞動效率。 在手指上戴幾個長指甲套,其實就是向別人宣告你的財富。 宣告你不必工作,這個誓言是有等級的。 什麼適合工作,穿什麼?適合上班,穿頂針,握住鞋底時可用來推針。 但人們並不認為頂針很漂亮。
除了審美,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裡,我們對朋友的看法也發生了不知不覺的變化。 我曾經堅信,朋友越多,路越容易走,心牆的敵人就越多。 在那段時間裡,我們過分強調社交,甚至在學校裡,我們也經常討論如何發展社交技能。 然而,隨著我的成長,我越來越認同“許多朋友和許多道路”或“許多敵人和許多牆壁”的概念,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 很多時候,有很多朋友是令人欣慰的,但這只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我們只是想利用別人的力量來實現我們的目標。 然而,人際關係的關鍵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社交能力。 歸根結底,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的實力。 如果你是乙個有價值的人,即使你只和對方有過一次關係,他也可能幫助你。 如果你對他沒有太大的價值,即使你天天跟著他,他在關鍵時刻能幫到你的事情也是有限的。
比如小時候,我以為父母告訴我“苦難是一種福氣”,但現在我堅信,遭受損失就是損失,享受祝福就是祝福。 兩者之間沒有相關性。 如果有人告訴我“苦難是福”,我會祝他幸福如東海。 我們不能是壞人,但我們也不應該是傻瓜。 我們不應該因為利用小優勢而受苦,因為那些利用你的人不會為此感到內疚。 他們會認為你很愚蠢,當他們有責任時會把責任歸咎於你,當它好的時候會據為己有。 如今,人們認為追求公平比強調“苦難是福”更可靠。 例如,在過去,我會認為“理性遍及天下,但無理性是不夠的”。 但現在我認為這兩者是兩件彼此無關的事情。 乙個人能不能環遊世界,只看兩件事:能買得起機票,能不能拿到簽證。 只要你有簽證和機票,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與你有沒有道理無關。
事實上,我不僅同意這些想法,而且很多人也改變了。 這也是正常的,自古以來,人們的觀念就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只不過這幾年經濟發展迅速,觀念自然變化得更快,也許比過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還要多。 清朝的老百姓和明代的老百姓相差200多年,但他們的觀念大概沒有太大變化。
我們今天思考它的方式與20多年前大不相同。 你發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