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東方精選的故事被攪動,無論是參差不齊的“婆婆”,還是熱鬧的吃瓜群眾,他們都捲入了網路熱潮,以自己自覺或不自覺的方式參與了一場直播劇。
我也是吃瓜群眾的乙份子,我會記錄一些個人的感受,比較晚分享給大家。
有一種觀點認為,東方精選和於敏紅對超級IP董宇輝不好,舉個例子就是以李佳琦、薇婭、交朋友羅永浩、肖揚歌等人作為對比,按照直播的行業標準給予交易佣金交易金額的1%-2%。 東方甄選1年的交易量是100億,據說董宇輝可以佔一半,也就是50億,按照這個比例,匹配的工資應該是5億到10億,你覺得這個演算法對嗎?
有些人認為這是對的,但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商業社會有乙個基本規則,那就是收益應該與風險成正比,就像乙個人選擇自己創業一樣,他得到的(如果有盈餘)可以是他自己的,但是如果他選擇在公司工作,他只能得到比較小的回報,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創業的風險非常高,失敗的概率很大,創業的成功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最終能不能拿到是很不確定的,工人能賺到這個月的工資是比較大的確定性的。
100個人中有1個人最終能拿到1億,其他人都是0,所以平均人均收入是100萬,如果這100個人在某個行業的頂級公司或機構工作,比如金融公司,人均收入也是100萬。 對於第一種,99個人到底沒有收入,但是我們不去關注,1個人有1億的收入,最後我們會認為他應得的。
如果你熟悉平行世界的理論,那麼在平行世界裡,董宇輝是自己創業的,最終的收入不是1億,可能是0或負100萬。 咱們說清楚,東方甄選過程中的風險不是董宇輝承擔的,而是由俞敏紅和東方甄選承擔的,比如李佳琦和薇雅都是自己承擔風險的,那麼到底要不要有乙個計算收益的標準呢?
* 很多時候不講道理的時候(即使我覺得幾乎沒有道理),愛乙個人把他誇到天上,而不是愛乙個人貶低他一無所有,人只會選擇自己想看的劇本,僅此而已。
不過,這件事讓我更加堅定了認識,未來會越來越是超級個人IP的時代。 過去有人說網際網絡是去中心化的,但實際上並不完全正確,應該準確地說,網際網絡是乙個去中間化的過程,更像是一種直銷模式。
在以前的商業時代,每個節點的影響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將利潤分配給中間商戶,甚至是多層商戶,最後到達需求方,也就是消費者手中的商品,至少比出廠價高出4到5倍,而現在,中間商可以少了, 更少的流通成本,這實質上是資訊傳遞效率的提高。所以我覺得小公尺、拼多多、李佳琦、董宇輝本質上都是這種邏輯的產物。
按照以往固有的觀念,知識分子很難賺錢,知識分子的優點是很理論化,但也有不十分接地氣的缺點,知識分子講的是琴棋書畫的夢想,老百姓要柴、公尺、油、鹽、醬、醋、茶。 從前面來看,知識分子不太適合做推銷員,因為推銷員的標準是腳踏實地,談這個東西就好了,1234567,要不要下單?那麼,為什麼知識分子現在能成為優秀的推銷員呢?
我就是這樣看待這個問題的,知識分子帶貨其實,仔細分析帶上非標產品,而傳統的業務員賣好的產品基本都是標準產品,定價是參考的。 標準產品的銷售邏輯是逐一比較優缺點。 非標產品的銷售邏輯是“有吸引力”和“認可”(其實也可以說沒有邏輯),至於什麼吸引你和什麼吸引我的區別,不一定。 蘿蔔和捲心菜,各有各的愛。 那為什麼說東方選擇了董宇輝這麼強呢?
我也看過一些**和直播,直覺感覺到董代表了中國人心目中的傳統價值觀,溫柔節儉,讓文明禮儀之國談笑風生,有一種詩意和書卷氣。 其實我不確定董是不是這樣的人,但鏡頭前的角色確實很容易接受。 我認為消費者本質上是在為這些東西買單,認識到你是乙個人,從而購買你的商品,而不是你的商品相對於其他人的商品有多大優勢(這是標準產品的邏輯)。
東方精選為什麼能站起來,我想也是抓住了這個因素。 標品銷售上有天貓和京東,多是貨架電商的邏輯,拿出貨來炫耀抖音並沒有什麼優勢。 但非標產品就不同了,更多的是關於感情,在認可上,非理性因素會佔據很大的比重。
過去生產率比較低,物資供應不足,但現在生產率已經很高了,物資供應其實是過剩的,過剩的標誌是商品A和商品B其實差不多,哪怕領先一段時間, 他們很快就會被平分秋色。在大家或多或少都一樣的情況下,該選誰,不該選誰?其實靠的是品牌影響力,也可以說是IP影響力,但之前的IP是一家公司,現在的趨勢是IP個性化。
前一陣子,我想到乙個問題,說不定以後每個老闆都要出來帶貨,為什麼?如果有兩家公司同時為你提供服務,無論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質量都差不多,乙個你很熟悉,認可他的性格,乙個你不熟悉,你會選擇哪乙個?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那麼在這種瘋狂卷的背景下,是不是直接露面的老闆才有競爭優勢呢?過去資訊傳遞效率不高,乙個人只能影響幾個人,無法支付老闆的時間成本,但在直播電商的加持下,乙個人可以影響數千萬甚至上億人,老闆出來帶貨的ROI大大提高。
說乙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們的稀缺性,而不是他們的能力,這不是很奇怪嗎?但確實如此,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習,我畢業後從事的工作和我學了10年的工作一樣,比我自己少,同樣的工資甚至更少,因為沒有太多的不可替代性。
小時候不明白“走少數人之路”這句話,為什麼需要特立獨行?現在我完全明白了,因為這個社會用與眾不同的人獎勵特立獨行的人,特徵描述稀缺,市場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這是商業社會的本質。
我是李明輝,大廠產品專家,前KADA閱讀產品負責人,擁有11年網際網絡產品經驗,分享業務和職場經驗,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