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生殿堂,婦產科男醫生科普

Mondo 健康 更新 2024-01-29

中新網北京12月14日電(張宇輝、邵萌、臧鶴)見到譚賢傑時,他剛剛從手術台上下來,身穿白大褂,微笑著在東單醫院西門揮手致意。 他領著我們穿過醫院的走廊,來到以協和成立年份命名的“1921”咖啡廳,坐下後,男婦產科醫生向我們講述了他的科普之路。

《生命殿堂》(上下卷)入選“2024年首都科普好書”推薦圖書。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13日,譚先傑的女性健康科普書《生命宮語》(上下卷)入選北京市科協“2024年首都科普圖書”推薦書。 這已經不是他的科普作品第一次獲獎了,此前,《子宮之戀》被評為科技部2024年度全國優秀科普作品,《10天,讓你避免宮頸癌》獲得“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圖書金獎。

多年來堅持科普,有感動,但也不乏質疑的聲音,面對這些,譚先傑已經與自己和解了。 “100個醫生中,總要有乙個留下來做科普。 他說。

譚賢傑.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成為婦產科醫生的初衷。

在母親去世前春天的乙個星期天,大哥叫醒了正在睡覺的譚賢傑,說母親生病了,要去縣城做手術。 譚先傑在縣城上中學,平時要住在學校裡,不能經常回家。 聽到這個訊息,他覺得放學後能時不時去醫院看望媽媽就好了,畢竟“醫生總能治病”。

手術後的一天,他的母親突然問他:“如果我的母親走了怎麼辦?譚先傑對這樣一句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句子感到很奇怪,他對母親說:“別嚇我了,醫生說沒什麼大問題。 母親說:“母親只是在嚇唬你,我得看著你娶乙個媳婦。 ”

轉眼間,到了寒假時間,譚賢傑就被舅舅擋在離家六七百公尺遠的地方,只好讓他去家裡吃午飯。 譚賢傑說他想回家看媽媽,叔叔卻說媽媽去市場了,讓他等一會兒再回家。 飯後,一家人圍著火爐取暖,氣氛越來越濃,叔叔告訴他,母親去世了。

當時,譚先傑有生以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暈倒。 醒來後,他總覺得自己治療母親的醫院太小了,應該去大醫院。 因為在我十歲的時候,媽媽指著長江對岸說,那裡有一家大醫院,可以治好任何病。 “這就像人們現在說康科德沒有不治之症一樣。 “譚賢傑說。

從此,譚先傑下定決心行醫。 “我不想當醫生,我想當大醫院的醫生,像我母親說的醫生說,'我可以治癒任何疾病'。 說到這裡,他有些哽咽,回想起母親的死,他還是無法平靜下來。

後來,譚賢傑一路考上了華西醫科大學,然後到協和工作。 小時候,他只知道母親因病去世,後來得知母親死於**腫瘤,於是選擇進入婦產科。 從2024年到2024年,譚賢傑當醫生的頭20年,是他兌現對母親的承諾。

譚先傑為病人做了手術。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從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到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譚賢傑在協和度過了30年。 康科德滋養了他,他在協和的平台上致力於提高自己的醫術,成為理想的“大醫院醫生”。

“100個醫生中,總要有乙個留下來做科普。

行醫後,譚先傑一直想盡可能多地看病、做科研,但兩次機會影響他走上了科普之路。

2024年8月,譚賢傑作為協和醫學院訪問學者前往哈佛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他發現每個醫生在與患者交流時都使用簡單易懂的語言,絕不會出現晦澀難懂的技術詞彙。 結束後,他們還會給患者一張印有**的卡片,查詢相關的科普文章,讓他感觸很深。

另乙個機會是母親。 譚賢傑母親的去世,讓譚賢傑難以釋懷,他一直不自覺地迴避分析母親患的是什麼病。 但在研究過程中,他第一次用腫瘤學家的視角來回顧和分析母親的病情——應該是子宮內膜癌。

這種疾病有警告訊號,只要你及時去看醫生,你就可以做到。 譚賢傑忍不住想,如果家裡有一點醫學知識,他母親早點去看病,他豈不是這麼早就走了?他意識到,如果女性能夠更多地了解這種疾病並盡快診斷出來,結果將大不相同。

回國後,他堅定地走上了科普之路。

從發表科普隨筆到參與科普節目,再到涉足微博,**短**,他想嘗試盡可能多的方式和風格,讓更多的人願意了解。 如今,譚賢傑在微博上已經積累了超過130萬粉絲,在抖音上積累了超過48萬粉絲。

譚賢傑非常喜歡文字,除了寫科普論文,他還與前輩們一起編輯了科普書《北京協和名醫談**腫瘤》,很快成為該領域的暢銷書。 但在他看來,這本書偏向於傳統的一面,一般讀者可能不是很“冷淡”。 他漸漸萌生了寫一本適合健康女性或只有輕微不適的女性的科普書的想法,希望女性在沒生病的時候關注自己的健康。 2024年,譚賢傑圍繞子宮健康出版了關於女性健康的科普書。 今年,《子宮之戀》進行了全新修訂,更名為《生命殿堂》出版。

譚賢傑的《論生命殿堂的話》。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譚賢傑努力擠時間,在兩次手術之間的時間裡,在門診結束後的十多分鐘裡,他會思考什麼可能需要普及。 然而,科研與科普並重很難,但譚賢傑卻很豁達。 “在真正的醫療工作中,我希望100位科學家中有99位做科技創新和前沿研究,但請留下乙個人做科普,普及基礎醫學知識,提高全民的知識水平和健康素養,讓創新更有動力和爆發力。 ”

總有一些人是做科普的,譚先傑願意留下來,一直堅持。

醫學與文學的結合。

雖然譚先傑試圖通過各種方式普及知識,但並不總是如他所願。

2024年後,譚先傑開始在新的**平台上發布科普知識。 當時,微博博文被限制在140字以內,他覺得在這麼短的篇幅裡科普很難。 在擁有長長的微博和微信***後,他開始發表長篇文章和科普。 然而,“短**平台出現後,我做得不是很好”。

乙份短短的 140 字文案或一分鐘的短篇**很難解釋深奧的醫學問題。 由於字數和時間限制,一些要點難以表達,容易造成歧義。

雖然粉絲越來越多,但譚賢傑不會盲目遷就。 他認為,醫學問題比較複雜,不可能敷衍了事地學習正確、完整的知識,關係到自身健康的事情是要付出時間代價的。 起初,他很抗拒用短短一分鐘左右的**來談科普,“醫學問題這一分鐘還沒鋪好,就要開始收尾了,不好。 他認為,要把問題解釋清楚,需要三到五分鐘。

相較於網路上碎片化的知識快餐,譚賢傑更喜歡紙字的溫度和永續性,文學一直是他的愛好。 “醫生的生活大多是嚴肅枯燥乏味的,但我希望通過寫作和講述,讓人們感受到醫生溫暖有趣的一面。 他曾在《協和醫學院婦產科醫生筆記》一書的序言中寫道。

譚先傑在新書上簽名。

小時候,在家鄉玉東土家族,譚賢傑經常在當地的慶典中體驗民間文學習,練就了快速編造流暢文字的能力,也想把篇章停回正文。 在《人生殿堂上的話語》一書中,他用自己的文學積澱,在每一章的結尾,他都作了一首七字四句的詩來概括這一章的內容,然後用“請聽下分解”來達到開頭和結尾,頗有“紅樓夢”式的古典**文學。

醫學是譚賢傑畢生的追求,文學是他畢生的愛好,兩者在《生命殿堂》中完美結合。

說該說的話就行了”。

《子宮之愛》(現稱《生命殿堂》)出版後,為了配合出版社,譚賢傑在全國做了近200場女性健康科普公開講座,參與錄製了10餘檔科普節目。

質疑接踵而至,一些人認為他試圖炒作自己,而另一些人則批評他“沒有做好醫生的工作”。 出於這個原因,他暫時迴避了任何相關的話題,甚至準備放棄他現有想法的下一捲。

中斷兩年後,他重新開始寫下一捲。 近兩年,讀者總是來找他簽名,問他下一捲什麼時候出版。 最讓他感動的是,有個病人拿著一本書向他請教,書上幾乎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註著。 患者說,作為受益者,她將這本書介紹給了很多人。 這件事情過後,譚賢傑才松了一口氣,質疑自己的聲音。

患者在書中的注釋。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次經歷讓譚賢傑再次深深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性。 他收到了一面特別的錦旗,當乙個病人面帶微笑地走進診所並給了他一面錦旗時,他一點也不為所動。 後來才知道,這位病人雖然沒見到他,但是他看了他的科普節目,按照他的建議去醫院檢查,發現是早期宮頸癌,手術後完全是**,我非常感激和感慨。

譚賢傑認為,做科普不是壞事。 他提到了自己的導師郎景和說過的一句話:“做科普是醫生的正當事業,是職業良知和社會責任。 ”

譚先傑(右)和郎景和院士(左)。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鑑於網路上各種“醫學科學”,譚賢傑認為,醫學不應該太過娛樂。 醫生這個職業很特殊,要有自我約束意識。 有些醫學知識只是為了滿足大眾的好奇心或引起公眾恐慌,醫生不應該過分誇大。 一旦患者的私隱在科普中被洩露,糾正和解釋就為時已晚。

科普是公益問題。 譚賢傑說,在今天科普井噴的今天,我最怕的就是偽科普,如果我們把科普當成一門生意,科普就會改變它的口味。 作為婦產科權威,譚賢傑也收到過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務邀請,希望他能寫軟文推廣,但他堅決拒絕。 “作為一名醫生,只說該說的話。 ”

採訪結束後,譚賢傑再次穿上白大褂,向門診大樓走去,那裡還有很多病人在等著他。 (完)。

相關問題答案

    無所畏懼的父愛,點燃生命之火!父親肩上的“核動力發動機”

    近日,河南老君山上發生了一幕動人事。乙個背著先天性基因突變的小兒子,奮力攀爬的父親,雖然小傢伙沒有智力 運動能力 大腸等基本生理功能,連最簡單的 爸爸 都叫不上,但父親的眼神裡卻充滿了堅定和執著。他的話更是觸目驚心 我肩上扛著核動力發動機!這不僅是對父親的讚美,更是對生活的一種欽佩和挑戰。據了解,父...

    宋徽宗 乙個無能的皇帝,在京康之亂下命運慘重

    自古以來,朝代更迭一直是歷史常態,但每個皇帝都不想成為死國之王。宋徽宗,歷史上一位頗具爭議的皇帝,因在京康之亂中的無能而遭遇了悲慘的命運。但是,歷史視角可能與當時對他的看法不同。京康起義是北宋衰落的縮影。當時,北方女真人趁機攻占汴京,晉國野心逐漸顯現,而宋徽宗無能,政策混亂,內政腐敗。雖然北宋追擊 ...

    成吉思汗 神秘而偉大的戰爭之王

    成吉思汗的土地上,依然有奇異英雄的蹤跡。一條龍極早,萬馬猖獗。禹也能過這裡,過去的人是無法見面的。山河留舊跡,目光在拓展詩胸。年,時代 雜誌選出了對千禧年影響最大的人。在這樣的全球選拔活動中,西方人選出了成吉思汗。在中國人眼中,成吉思汗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他統一了蒙古部落,建立了蒙古帝國。但在西方人...

    三位“跛腳”皇帝,兩位盛世之王,一位不起眼

    古代皇帝非常重視皇室面子,因此被選中的繼承人必須具有良好的五官和身體健康,才能體現宮廷的威嚴,更好地統治世界 但凡事都有例外。縱觀歷史,隱約可以找到三位跛腳的皇帝 雖然身體殘疾,但他們有能力,超越了許多皇帝。其中兩人迎來了繁榮的時代,乙個平淡無奇。朱棣的長子,明代的祖先,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生母徐皇后...

    清朝最後一位大師,龔寶田的驚人傳說

    清朝時期,一位隱藏在歷史長河中的高手,他就是龔寶天,被稱為清朝的最後一位高手。影視劇中的大池高手,常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而龔寶天則憑藉驚人的武功和坎坷的命運故事成為傳奇。.特殊的姓氏和家庭背景。龔寶天的姓氏在我國頗為罕見,但家境卻相當艱苦,父母英年早逝,成了家裡獨生子。然而,命運似乎注定了他與皇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