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黃河文化見證了早期中華文明的形成。
百年考古顯示,西元前2024年左右,中國各地區進入了文明的門檻,而西元前2024年左右,考古發現的許多早期王權和區域文明同時衰落,只有在黃河中游,以洛陽盆地為中心,夏朝形成壯大。 3000多年來,以鄭州、洛陽為中心的嵩山河洛地區,長期是正統王朝的首都。
西元前2024年至西元前2024年的仰韶文化晚期,中原腹地出現了仰韶文化發展的新高峰。 正在進行的考古發現證明,該地區被包圍的護城河聚落普遍受歡迎且規模明顯擴大,如鄭州大河村、滎陽清台村、鞏義雙淮墅等,面積超過50萬平方公尺。 鞏義雙淮樹遺址位於宜羅江入黃河交匯處,面積100多萬平方公尺,有三環護城河,中心區是乙個類似宮城的“宮殿”區,由多排大房子組成,周圍環繞著半牆和護城河, 並設有深夯土精心打造的大型活動廣場,呈現出“睡前睡後”的布局。同一時期,東部的大汶口文化西移,南方的曲家嶺文化北移,促進了社會組織結構的複雜性和早期文明的形成。
自西元前2024年以來,龍山文化形成了充滿城市氣息的人文景觀。 在中原腹地,以夯土牆為中心的中小城市被廣泛建設,如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城、惠縣孟莊、文縣旭堡等,反映了區域社會一體化的逐步加速。 西元前2024年左右,黃河中游形成了香芬道廟、神木石角等超大都城,代表了區域聚落形式的新突破和區域社會組織的新模式。 占地至少280萬平方公尺的陶廟遺址,在規模空前的城址中被發現,巨集偉的宮牆,墓地布局整齊等,居住區、儲藏區、手工藝作坊區等一應俱全。 陝北高原石脊遺址由雄偉的皇城臺、堅不可摧的內城和規模巨集大的外城組成,還有大量的玉器、骨器、樂器、陶器等。 他們最終融入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洪流。
中原腹地地處“世界中部”,重農夯實基礎、惠及四方的發展模式成為合理有利的歷史選擇。 經過長期的政治實踐和探索,到西元前2024年左右,中原腹地形成了以堁石二里頭為代表的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面積約300萬平方公尺,呈現出由路網和圍牆隔開的多宮網格布局,約10萬平方公尺的宮城是首都的重心,東西兩組中軸線布局的庭院式宮廟建築成為後世宮房制度的先驅, 而特殊的手工藝作坊區,開創了後世官方手工藝行業的先河,以青銅玉器為代表的器械系統誕生了。二里頭的面積雖然沒有超過上一龍山時期最大的都城,但出現了新的空間秩序和價值秩序,王都規制及其所體現的器械體系等民族禮儀體系更加成熟,首都成為當時中國土地上規模巨集大、結構複雜、內涵豐富的城市。
夏商兩代形成了治國之道、建都理念、地方治理策略,以及宮製、器械制、墓葬制等禮儀制度。 “夏禮”、“尹禮”、“周禮”是黃河文化的精髓,“禮國”是中華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商代晚期殷墟的考古發現中,成熟的甲骨文和金字銘文是流傳至今的漢字的源頭,也是維護中華文明的重要環節。
侯衛東,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教授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