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年初,很多朋友總是被“回顧與展望”所包裹。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我也陷入了年終焦慮。
在年底,進行個人盤點,回顧你過去一年的成長和不足,這是乙個全面客觀的總結。 然而,如果你進行挑釁性的自我評估,只看到過去一年的缺點,而沒有看到成就,這可能會導致對自我價值的質疑,從而引發年終焦慮。
文化心理學研究發現,與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相比,東亞文化強調自我批判、謙遜和自我不足。 正因為如此,在具體行動上,我們必須提醒自己,要看不能整體倒退的時光,不要過分關注過去的遺憾。
此外,我們還可以練習感恩練習。 彙編並記錄過去一年的積極經歷和亮點,即使它們看起來微不足道或不是什麼重大成就,例如回憶與朋友一起度假時一起欣賞的美麗風景,以及交談和友誼的舒適。 感恩自然,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回首這些美好的歲月,會大大提高我們的幸福感,減少焦慮。
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早就指出,社會比較是不可避免的。 事實上,我們總是在與周圍的人進行社會比較,甚至與網際網絡上的陌生人進行比較。
所謂“人比別人更生氣”,社會比較會加劇個人焦慮和緊張等負面情緒。 儘管我們知道社會比較會產生負面影響,但這個想法總是不知不覺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這是因為人們有一種迫切想知道自己位置的認知動機,而社會比較可以滿足這種動機的實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首先要承認社會比較的普遍性和合理性——這說明完全消除社會比較是徒勞的,只會讓你更討厭,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成為社會比較的“俘虜”。 相反,在比較社會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警示自己,每個人的人生軌跡都是獨一無二的,而社會比較只是用乙個標準的尺度來衡量不同的人,我們才能找到自己的尺度。
你不妨利用這段時間盤點一下自己,審視自己,問問自己,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我們有乙個明確而排他性的目標時,我們就不太容易受到社會比較的影響。
除了回顧過去,我們也展望未來。 “未來”是乙個中性詞,既包括美好的希望,也包含不確定性。
有學者在描述當今世界的時代特徵時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了巴尼時代。 所謂巴尼時代,取自四個英文單詞脆、焦慮、非獅子耳、難以理解的首字母大寫。 這些話凸顯了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就個人而言,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影響個人目標的明確性。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研究。 當人們使用模糊、抽象的陳述來描述未來的目標時,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增加,焦慮隨之而來,他們實現這些目標的動力就會降低。 相反,當人們使用清晰、明確和具體的陳述來描述他們未來的目標時,他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就會減少,焦慮就會減少,並且更有動力去實現他們設定的目標。
由此可見,消除未來不確定性的最好方法就是具體思考。 所以,我們在制定2024年的新年決心時,不妨寫得清晰明了——如果我們打算在新的一年養成讀書的習慣,可以進一步具體化目標如下:在新的一年裡讀10本書,寫10篇讀書筆記。
但是,這裡提醒大家,在制定新年決心時,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設定切合實際的目標。 因為不切實際的目標,無論計畫多麼詳細,都不會對個人產生任何影響,甚至可能打擊我們的自信心,讓我們失去執行行動的能力。
年末年初是反思過去、展望未來的美好時機,不應成為焦慮的根源。 每個人的生活節奏都不一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個過程中,請溫柔對待自己,以平和冷靜的態度迎接生活中的每乙個挑戰和機遇。
*: 公共衛生雜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