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又稱腦卒中,以腦出血和腦梗塞為代表,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嚴重腦血管疾病。 眾所周知,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與心腦血管疾病密切相關,無疑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危險因素。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這三高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因素也與中風風險增加密切相關,其中至少有四個可以通過常規體檢發現和干預。 今天我們就具體談談這些因素。
1.心房顫動
臨床上,許多心房顫動是在聽診、脈搏檢查或心電圖檢查的體格檢查中發現的。 65歲以上有心悸、心悸、心跳、脈搏紊亂等症狀的老年人。 通過進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可以提高心房顫動的檢出率。 心房顫動是心臟電活動的異常,但它可以直接引起心房收縮運動的障礙。 心房顫動的長期持續會使左心房容易出現血栓,一旦血凝塊脫落,就會隨動脈血流直接衝入大腦,阻塞腦動脈,從而引起腦梗塞。 據統計,約五分之一的腦梗塞是由心臟栓塞引起的。 通過干預心房顫動,我們可以大大降低其引起腦梗塞的風險。
首先,經導管消融術可用於滿足某些條件的患者的心房顫動**。
其次,在醫生指導下合理使用抗凝藥物,可以減少心房血栓形成的機會。
此外,即使在長期無法堅持抗凝**的心房顫動患者中,左心耳封堵術也可用於降低腦梗塞的風險。
2.頸動脈斑塊。
如今,頸動脈超聲檢查在常規體檢中越來越受歡迎,很多人會在體檢報告上看到頸動脈斑塊的異常結果。
由於通過頸動脈的血流最終流入大腦,一旦頸動脈斑塊表面形成血凝塊,血凝塊很容易被血流帶入大腦,引起腦梗塞。
不過,不用太擔心,頸動脈斑塊引起腦梗塞的風險主要與頸動脈斑塊本身的穩定性以及是否引起血管狹窄有關。
如果超聲顯示頸動脈斑塊相對穩定,患者血脂不高,則加強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預,定期觀察頸動脈斑塊的變化就足夠了。
如果超聲波顯示頸動脈斑塊不穩定,或者患者血脂公升高,醫生通常會建議服用他汀類降脂藥物**。 他汀類藥物不僅可以降低膽固醇,還可以提供非常明確的心血管保護。 此外,還可以穩定牙菌斑,甚至縮小尺寸。 在更嚴重的情況下,斑塊導致頸動脈明顯狹窄,這本身就會引起與腦功能不全相關的症狀,同時,腦梗塞的風險極高。 因此,對於這類患者,醫生經常要求他們同時服用他汀類藥物和阿司匹林,通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來預防腦梗塞。 如有必要,一些患者甚至可能會接受頸動脈內膜切除術**。
3.管腔梗死。 在相當一部分中老年人的顱腦CT或磁共振檢查報告中,可見腔隙性腦梗死,簡稱腔內性腦梗死。 由於空洞梗死通常不會引起麻木、虛弱和言語不清等卒中症狀,因此醫生不會特別強調這一點**。
因此,很多人並不認真對待它。 其實嚴格來說,管腔梗死是腦小血管病的典型表現,腦小血管病的存在意味著腦卒中的風險明顯增加。
一般來說,在發現腔內梗死後,需要全面篩查腦卒中的其他危險因素,特別是控制血壓,因為控制血壓是預防年齡相關性腦小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最有效方法。
《中國腦小血管病診療指南(2020)》也特別指出,經神經科醫生評估,出血風險低的患者可考慮服用阿司匹林預防或**腦小血管病。
第四,血液同質性高。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縮寫。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一種常見的代謝異常,影響從胎兒到老年人,在人群中的總體患病率高達 5%。 根據《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診療專家共識》中的定義,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大於或等於10可定義為高同質性。
目前的研究表明,高血糖與包括中風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
充血可通過多種機制導致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如氧化損傷、DNA甲基化、含硫化合物代謝異常等。 研究發現,通過補充葉酸和維生素B12和B6等營養素,許多人可以改善血壓。
對於血糖高的普通人群,建議通過增加新鮮蔬菜、水果、豆類、魚類、全穀物等食物的攝入量來改善這一指標。
對於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建議補充葉酸、維生素B12、B6等補充劑,加強該指標的干預。
100 幫助計畫
事實上,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四個因素外,還有偏頭痛和睡眠呼吸暫停等問題,這些問題也與中風風險增加密切相關。 只是他們並不經常反映在體檢報告中。
如果您發現自己患有偏頭痛症狀或睡覺時打鼾,最好到適當的臨床部門就診,通過早期干預來降低中風的風險。
如果你覺得有用,可以給身邊的人點贊,如果有什麼不清楚的問題,可以在評論區說出來,注意健康,關注吳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