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的主要功能是代謝和儲存人體的精華,通過呵護五臟來保持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南京著名中醫、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王東旭推薦了一套五臟六腑養生:“**一種有穴位的食物,吃喝捏按壓,容易養五臟, 並安全地度過冬天。
滋補腎臟**:黑豆+泉水。
黑豆進入腎經,如何吃到最滋補腎臟的東西?《本草會炎》指出:“煮汁可潤腎燥燥,止盜汗。 “因此,最簡單的黑豆飲食就是黑豆漿。 做法:將幹黑豆浸泡一夜,水的比例為1:20,打漿後充分煮沸。 需要注意的是,慢性腎病、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合併腎功能不全、血肌酐和尿素氮公升高者不宜過量食用黑豆等豆製品,以免增加腎臟負擔。
補腎的穴位很多,不得不提的就是永泉穴位。 滔滔不絕,滔滔不絕;泉水,泉水也。 顧名思義,這個穴位對於滋補腎陰、補腎水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對腎虛、腰痛的人尤其重要。 永泉穴位位於腳底中線的前1-3處,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力揉搓20-30次,按摩雙腳,早上和睡前按摩,滋補腎臟的效果更佳。
滋養脾**:紅棗+足三里。
蘇溫記載:“紅棗是脾的果,脾病要吃,叫治藥,棗是治療脾經血的藥。 《神農本草》認為,紅棗“安心養脾,助十二經”。 九招,百藥。 “這是健脾補血的推薦飲食處方——花生衣和棗汁。
做法:花生100克,溫水浸泡半小時,取其紅色外套,與50克乾紅棗一起煮半小時,加入紅糖適量調味,每日3次。 適用於產後(病)血虛、營養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癌症放化療後血象異常。 雖然紅棗是一種很好的滋補品,但過量食用也是有害的。 感冒、發燒、腹脹、外熱引起的停滯者不宜食用紅棗。
足三立穴位屬於胃經穴位,可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 氣虛者免疫力低下,容易疲勞和生病。 不時按摩足三里穴位,強脾補氣。 足三里位於腿部,膝外眼為四根橫指向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併攏,以中指橫條紋為準)。
滋養肺**:銀杏+太原。
在《本草綱目》中,據說銀杏“熟食能暖肺益氣,平喘息,稀便,止白渾濁”。 《本草》記載,銀杏籽能“積肺金止咳,下濕渾濁化痰流涎”,特別適合感冒咳嗽患者。 這裡介紹一下銀杏種子養肺的飲食處方——銀杏雞。
做法:銀杏籽去皮去核10粒,雞胸肉200克,青椒50克,蔥15克,蛋清1個,幹澱粉15克,水澱粉50克,鮮湯50克,精鹽適量,料酒和香油。 將雞胸肉切成 1 塊5厘公尺的方塊,與精製鹽和料酒混合5分鐘,然後加入蛋清和幹澱粉,使其上漿。 將青椒和蔥洗淨,切成小方塊。 將銀杏葉在沸水中焯水,然後用40%的熱油快速翻炒雞丁。 蔥炒香,加入青椒、雞丁、銀杏和鮮湯,翻炒均勻,加水澱粉變稠,倒入香油。 本菜適用於老年人、體弱受潮者長期咳嗽、咳痰、氣喘,以及女性脾腎虛、渾濁濕潤引起的白帶過多、質薄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銀杏種子不宜生吃,煮熟後不宜過量食用,以防中毒。
太原穴位是肺經的源頭,肺氣從中不斷輸送到身體的各個部位。 因此,刺激太原穴位可以達到補氣養肺、止咳止喘的效果。 太原穴位位於腕紋上,橈動脈搏動的地方。 用左手拇指尖按壓右手的太原穴位,垂直向下按壓,按壓揉捏,然後慢慢彎曲和拉伸右手腕,充分到達肌肉組織深層,產生痠痛、麻木、腫脹、疼痛、發熱和行走等感覺,持續20至30秒, 逐漸放鬆,然後輕輕揉搓部位,依此類推。左右交替,每個穴位5 10分鐘,每天1 2次。
滋養心靈**:龍眼+神門。
龍眼又稱龍眼,入心經絡。 《本草日報》記載其“智慧與寧靜”,清代藥學著作《德北本草》認為龍眼“保心保血”。 下面介紹一下用龍眼熬製的鎮靜湯:龍眼肉15克,蓮子和蓮子20克,在水中煮至蓮子和種子成熟腐爛。 可調節記憶力減退、失眠、神經衰弱等疾病,也可用於改善夏季脾胃功能下降引起的食慾不振。 龍眼多吃容易停滯,虛陰火和舌苔厚、氣飽腹者應避免進食。 此外,龍眼很熱,會助長火,所以孩子應該少吃。
神門穴位位於手腕橫紋小指側端的凹陷處。 具有鎮靜心靈、舒心的作用。 可以隨時捏捏,每天刺激神門穴位,建議有輕微的痠痛感。 晚上睡前按摩神門穴位,幫助你睡得更好。 睡覺時,用左手拇指按壓左手5-10次,然後用同樣的方法按摩右手,幫助你入睡。
滋養肝臟**:枸杞+太衝。
枸杞滋肝補腎,補精強骨,清醫凌環所著的《本草》一書,將枸杞視為“養肝第一猛將軍”。 現代研究表明,枸杞中的甜茶鹼可以防止肝臟脂肪過度儲存,具有防治脂肪肝的作用。 下面就為大家推薦一款枸杞菊花茶。 取枸杞和白菊3克,用水代替茶水浸泡,可輔助風淚、白內障等眼部疾病等肝血虛引起的眼病。 需要注意的是,枸杞往往很溫暖,感冒、發燒、發炎、腹瀉的人最好不要吃。
太衝穴是肝經的原始穴位,中醫認為高血壓與肝陽多動、肝火有關,因此按摩太衝穴位可以有效降低血壓。 此外,在感冒初期按摩太衝穴位,還可以減少感冒引起的流淚或眼睛乾澀等不適。 用手指沿拇趾與腳第二腳趾之間的縫隙向上按壓,足動脈脈搏即為太衝穴位,每次持續按壓4至5分鐘。
目錄**:《中國中醫藥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