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第一次對抗,第一次世界大戰使日本屈服了900年,日本瀕臨滅國。
說到中日歷史戰爭,可能首先想到的是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對明朝歷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會想到萬里援朝戰爭。
但實際上,甲午戰爭和萬里援朝戰爭都不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 事實上,在唐朝時期,中日之間就已經發生過戰爭,這場戰爭奠定了900年的和平基礎。
那麼,這場戰爭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什麼說這場戰爭“奠定了900年的和平基礎”?
故事從朝鮮半島開始,朝鮮半島現在一分為二,但在此之前,它長期以來一直是乙個統一的國家。 然而,在公元7世紀之前,朝鮮半島也處於**狀態,這成為隨後戰爭的源頭。
漢武帝統治時期,漢朝征服了朝鮮半島北部,在此建立了樂浪縣,而朝鮮半島南部仍處於部落時期。 王莽篡位漢朝時,東北乙個叫“高句麗”的小政權趁亂崛起,這個政權的發音是“高戈里”。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高句麗趁機擴張,占領了朝鮮半島北部和遼東地區的大片地區,成為中原王朝的極大威脅。
然而,當時中國本身正處於混戰之中,因此沒有時間應對高句麗的擴張。 隋朝統一後,為了消除東北邊境的威脅,開始出兵對付高句麗。
然而,隋朝的隋炳帝喜出望外,缺乏謀略,於是調集百萬大軍攻打高句麗,卻損失慘重,導致隋朝本身的崩潰,直到隋朝滅亡,高句麗問題才得以解決。
另一方面,朝鮮半島南部也在中原王朝的影響下,逐漸從部落制轉變為封建制,經過數百年的各部落交戰,最終形成了新羅、百濟、伽耶三個較大的國家。
在海的另一邊,日本也趁機捲入其中,趁著朝鮮半島的混亂局面登陸朝鮮半島,繼續擴大勢力範圍,並建立了日本殖民地Renna Nippon,作為向大陸擴張的橋頭堡。
6世紀初,朝鮮半島局勢發生巨大變化,新羅開始崛起,吞併了混亂的加耶市,並進一步占領了日本的仁納省,消滅了日本在朝鮮半島的勢力,這場軍事行動對朝鮮半島的局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由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統治,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朝鮮的“三國時期”。 然而,與中國三國時期不同的是,魏國因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長期佔據上風。
在朝鮮半島上,這三個國家之間沒有絕對的霸主,它們的地位是一和二的。 有時新羅和百濟聯合起來反對高句麗,有時新羅和高句麗聯合起來反對百濟,有時百濟和高句麗聯合起來反對新羅。
到7世紀初,新羅的勢力不斷擴大,幾乎成為朝鮮半島的霸主,因此百濟和高句麗不得不定期聯合起來對抗新羅。
為了獲得優勢,他們甚至會邀請日本出兵相助。 那麼,日本此時在做什麼呢?其實日本也是在這個時候完成了統一,5世紀之前的日本也處於**混戰狀態,直到5世紀大和王國才基本統一了日本。
此後,日本開始向大陸擴張,並建立了上述仁納日本縣。
在古代,日本是乙個落後的奴隸制國家,無論是陸軍還是海軍,都不像朝鮮半島的陸軍那樣先進。 雖然他們在南韓站穩了腳跟,但新羅的崛起使他們很難在南韓站穩腳跟。
最終,日本政府被摧毀,日軍被驅逐出朝鮮半島。 儘管如此,日本並沒有放棄其對大陸的野心。 他們優待“擺渡人”,向他們學習科技,發展生產,試圖通過軍事行動返回朝鮮半島。
然而,日本自身的政治局勢混亂,鬥爭仍在繼續,幾次軍事行動都以失敗告終。 也許有人會疑,為什麼中國不在乎朝鮮半島是否如此混亂
這是因為當時的中國也處於動盪之中,隋朝短暫統一後,各地不斷發生起義,中國再次陷入混亂的戰爭。 直到唐朝再次完成統一,朝鮮半島的混亂才得以結束。
由此可見,朝鮮半島的混亂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鄰國中國和日本處於混亂狀態。 只有兩國政局穩定下來,才能真正把重點放在朝鮮半島上,把混亂的局面帶到“最後階段”。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決心解決高句麗政權的問題,高句麗政權長期入侵中國東北邊境。 他從隋煬帝征服的失敗中吸取了教訓,採取了精銳部隊的策略,逐步推進,雖然沒有成功,但高句麗的實力受到嚴重破壞,為最終消滅高句麗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的李治繼位,迅速處理內部問題,同時,朝鮮半島局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解決整個朝鮮半島的問題提供了契機。
此時,新羅已經成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這導致百濟和高句麗結盟對抗新羅,甚至煽動日本進攻新羅。 新羅雖然強大,卻無法抵擋三國的圍攻。
新羅長期以來一直向唐朝進貢,因此在危機中向唐朝求援。 但百濟也是唐朝的朝貢國,也派使節到長安控訴新羅的“罪行”,要求唐朝調停朝鮮半島的局勢。
唐高宗面臨著乙個艱難的抉擇:是援助新羅、百濟,還是坐視兩國打仗雖然此時的唐朝與百濟、新羅沒有本質的矛盾,但北方的高句麗對唐朝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必須加以解決。
因此,唐高宗要求百濟和高句麗斷絕聯盟,但百濟拒絕了。 另一方面,新羅則非常恭敬,提供大量貢品,並宣誓對唐朝永遠忠誠。
由於百濟位於朝鮮半島西南部,靠近中原,而新羅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遠離中原,唐高宗決定派蘇定芳率領數萬精銳部隊協助新羅攻打百濟,開闢對抗高句麗的“第二戰場”。
公元659年,唐軍渡海攻打百濟,原本只想攻打百濟,逼迫其成為附庸,但百濟內訌,唐軍輕易攻占百濟首都,隨後迅速占領全境,百濟滅亡。
然而,蘇定芳和新羅軍的軍紀並不十分好,在當地肆意掠奪後,再加上高句麗的慫恿,唐軍主力撤退,整個百濟爆發了大規模的復辟運動,支援扶餘奉為王。
聽到朝鮮半島的訊息後,已經“待命”了近半個世紀的日本感到機會來了,準備採取行動。 此前,公元645年,以太子長兄為首的改革派發動政變,剷除保守派,次年開始全面改革,這就是歷史上的“大化改革”。
日本成功地從奴隸制國家轉變為封建國家,逐漸增強了實力和內部穩定。 於是,日本將目光轉向外部,開始籌畫恢復日本政府,為入侵朝鮮半島做準備。
當聽到百濟維新運動的訊息時,執政的正大兄弟、太子等人喜出望外,認為這是控制朝鮮半島的大好時機,立即向百濟派出物資和增援部隊,加強軍事訓練,準備大戰。
唐高宗李志立即派人攔日,但日本拒絕,戰爭不可避免。 唐朝派劉仁良等人代替蘇定芳,劉仁良多次智取擊敗百濟府,控制了百濟的局勢。
然而,日本不想讓百濟平靜,於是下令向朝鮮半島進軍,4萬多名日軍渡過海峽進入朝鮮半島,與百濟匯合。
與此同時,劉仁良等人也完成了裝備和戰鬥,與新羅軍隊會合,來到了朝鮮半島西岸的白江河口附近,一場大戰即將爆發。
唐朝和新羅有2萬多軍和170多艘軍艦,而日本和百濟聯軍有5萬多人和1000多艘軍艦。 雙方在河上列隊後,日軍對唐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百濟也與新羅交戰。
日本戰艦雖然眾多,但大多是小而脆弱的戰艦,被唐軍的巨艦嚴重破壞。 日本的航海技術也遠不如唐朝,在唐軍海軍師的戰術下,被打得鼓掌。
唐軍靠風對日軍艦進行猛烈攻擊,烈火沖天,海水通紅,載入史書"煙霧公升上天空,大海是紅色的",象徵著日軍的慘敗。
此前,百濟軍的兵力在唐軍的反覆打擊下已經大打折扣,這一戰被新羅軍擊敗。 至此,日本和百濟的聯軍徹底崩潰,幾乎全軍覆沒。
唐軍和新羅軍追擊勝利,成功消滅了百濟府**,將日軍徹底驅逐出朝鮮半島。 在白崗口戰役中,唐軍和新羅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戰後,整個國家都處於恐懼之中,他們擔心唐朝的登陸會導致日本的徹底毀滅。 於是,太子大哥下令在日本沿海地區修建“長城”,加強對唐軍進攻的防禦。
然而,實際上唐軍並沒有侵略日本的計畫,在白江口戰役之後,他們轉向了高句麗的進攻。 等到恐慌逐漸平息後,大哥發現唐朝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於是立即派唐使向唐朝道歉。
此時,唐朝正在全力進攻高句麗,沒有時間去管日本的事務。 最終,兩國關係恢復,日本重新成為唐朝的朝貢國,唐使被派去學習唐朝技術。
此後的900多年裡,日本從未有過對中國開戰的勇氣,這確實是一場帶來了900年和平的戰爭。
雖然白江河口戰役給朝鮮半島帶來了暫時的安寧,但兩國之間的矛盾並沒有消失。 唐朝和新羅分別發動行動,最終消滅了東北亞大國高句麗。
然而,在共同的敵人消失後,唐朝和新羅之間爆發了衝突。 新羅對他的功績與所獲得的利益之間的不成比例感到不滿,對留在朝鮮半島的唐軍發動了進攻,這被稱為東羅戰爭。
由於唐軍主力與吐族人交戰,朝鮮半島防禦薄弱,新羅成功擊敗了唐軍。 然而,新羅也意識到它無法與強大的唐朝進行持久戰,因此不久後就向唐朝進貢。
唐高宗默許了朝鮮半島的局勢,最終新羅基本統一了朝鮮半島。 正如***所說:“我們熱愛和平,但以鬥爭維護和平才是真正的和平,以妥協求和平只會導致和平的消失。
白江口之戰就是乙個很好的例子,盲目撤退只會讓敵人更加囂張跋扈,只有徹底打敗敵人,和平才能真正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