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文物弘揚科學精神,續寫北疆百年精彩篇章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1-28

喚醒歷史記憶,塑造科學精神——北疆博物院舊址(南樓)修復與展覽”。 圖片由北疆博物館提供)。

市民參觀了在北樓舉辦的“百年回望 致敬科學——北疆博物院修復展”。 記者劉寅 攝。

它來自歷史的深處,蘊含著百年的記憶。 紅磚綠門訴說著過去的故事,豐富的藏品記錄著時代的變遷。 它位於天津外國語大學校園內,沉浸在大學文化中,經歷了百年滄桑。 在喚醒城市記憶的同時,還保留著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這就是北疆博物院。 近年來,北疆博物院建築群系列保護與開發,系統全面地展現了北疆博物院的藏品、建築、文化特色,傳承了北疆博物院的科學精神,彰顯了天津的城市魅力。 近日,博物館完成了1個隨著4萬餘冊圖書和所有文物數位化的收尾工作,這座百年博物館正在向新時代世界展示新風貌。

展覽豐富

多項世界第一已成為寶貴的城市資產

北江博物院是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前身,目前是天津自然博物館舊址的展區,天津自然博物館由法國博物學家桑志華於2024年創辦,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被譽為世界“一流博物館”。 北江博物館由主樓(北樓、展廳、南樓)和附屬建築(桑志華故居、天津工商學院舊址建築群21號樓)組成。 北樓、陳列室、南樓相連,形成“鑼”形建築,是中國唯一一座在原址、原建築、原藏、原展櫃、原文獻中儲存完好的百年博物館,被譽為中國近代博物館發展史上的“活化石”。 北疆博物院藏品包括動植物、古生物、古人類、岩礦標本以及歷史民俗文物20多萬件,其中不乏世界獨一無二的。

走進北樓大門,你會看到石氏劍齒象巨大的頭骨和下顎化石,它已經在這裡靜靜地“等待”了80多年。 北疆博物院北樓兩層已恢復年度布局,展出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近2萬件。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長張財新介紹,桑志華曾在甘肅慶陽、內蒙古薩拉烏蘇、河北泥灣、山西玉社等地出土古哺乳動物化石,如毛犀牛、野驢骨架等珍貴藏品。 第一件舊石器時代工具——石英岩芯、第一塊古人類化石——河套人牙、第一批“北京人”頭骨化石複製模型......北疆博物院的科學發現,開創了我國古哺乳動物、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研究的先河,也奠定了北疆博物院獨特的社會地位和影響力。

在北疆博物館南樓,以桑志華的中國科考為主線,設計了“北疆博物館科考展”,同時對圖書館、實驗室、古生物倉庫等功能區進行了全面修復,真實完整地還原了當時的科研場景, 並展示了桑志華及其團隊在科學考察過程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

北疆博物院桑志華故居陳列展出各類文物30餘件,圖書資料280餘件。 展覽不僅展示了創始人桑志華如何規劃、建設、管理、宣傳和展示北疆博物館,還展示了在北疆博物館工作的科學家德日金如何進行田野調查和科學研究。

科技保駕護航

文物長壽、經久不衰

從建築本身到珍貴藏品,北疆博物院都面臨著“保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的現實課題。

北疆博物院藏有各類圖書1藏書4萬餘冊,地圖及各類印版等文獻900餘冊,共1超過90,000件(套)。 圖書館藏有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等20多個學科的書籍。

為保護這些珍貴史料,提高北疆文物的利用和研究水平,天津自然博物館於2024年啟動了“北疆博物院珍貴藏品數位化保護”專案,並於近日完成收尾工作。

2024年北疆博物館重新開放後,開始保護文獻資料,並成立了保護書、地圖等古籍的隊伍,保護北疆博物館的藏品超過 40,000 本書和 900 多張地圖受到保護。 近日,圖書館完成了館內所有圖書、地圖及各類印版文獻的數位化工作,確保對原文、古籍、圖紙、**等資料的有效保護。

在數字儲存之前,文物保護與文物利用是對立的。 要想保護文物,就需要減少接觸,讓它們坐在乙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 博物館資訊部副主任張洪濤說:“數字保護解決了這個問題。 數位化的原始文物,按照文物預防性保護的要求,存放在倉庫中,無需翻身,所有數字資源均平台化,工作人員可隨時查閱,直接用於科研、展覽和社會教育活動,不僅提高了文物的挖掘和利用, 同時也減少了對文物本身的破壞。”

北疆博物館除了定期在館內進行環境消毒、防蟲和藏品維護外,還擁有許多珍貴的古生物化石和動植物標本,還需要加強對這些珍貴藏品的保護,讓這些珍貴藏品永存,為文物的“活化利用”提供藏品基礎。 博物館文保科技部主任秦學波說,“為了盡可能減少自然環境對文物的破壞,我們更換了部分陳列櫃。 這些恆濕展示櫃可以調節展示櫃內的濕度,同時還具有淨化功能,可以去除一些有害氣體。 這樣,陳列櫃內的環境就滿足了文物儲存環境的清潔度和穩定性要求,有利於藏品的儲存。 這是北疆博物院100年來首次使用這種展櫃,大大提高了藏品的保護水平。 ”

今年6月10日,天津自然博物館與天津外國語大學舉行“天津工商學院舊址21號樓交接儀式”,21號樓正式返還。 該建築始建於2024年以前,是近代重要的歷史遺跡和代表性建築,曾是北疆博物院、工商院校外籍專家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是天津“小西式建築”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天津現代“名人居”文化的核心體現之一, 在當代社會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辦公、旅遊等重要角色,具有很高的社會價值。

2024年9月,北疆博物院啟動21號樓一期改造工程。 專案負責人王景章告訴記者:“本著以舊為修的原則,我們對建築進行了全面的抗震加固修繕,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為後續使用奠定基礎。 目前,一期專案已進入最後階段,二期專案正在申請資金。 改造完成後,建築內部將作為展廳,讓觀眾多層次、全方位地了解北疆的故事、科學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 ”

社會和教育活動

讓更多人走進北疆,傳承科學精神

為了更好地宣傳、闡釋和學習北疆博物館,讓優秀的歷史文化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博物館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利用自身優勢,開展了“北疆小小講解員”等系列科普活動, “小研究員——北疆科研營”、“桑志華科學推理社”“博物館精彩之夜”,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

近日,博物館正在籌畫北疆“小博物學家修煉”活動特刊,將三維展示桑志華在華北25年的科研歷程,從地理、歷史、幾何、藝術等入手,設計四條不同的課程,力求深挖科學家求真求真、求真務實的初心, 以及鍥而不捨、無怨無悔的精神。活動將充分利用動物實驗室、昆蟲實驗室、圖書館、古生物倉庫、桑志華故居等現實生活展區,同時匯集多領域專業知識的內容。 博物館科普教育部副部長陸立說:“要充分發揮北疆博物館的優勢,以古生物學、昆蟲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知識為主體,努力將'北疆人'的科學精神融入其中,讓孩子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

近年來,《走進北疆博物館》《黃河流域十年田野調查手繪路線圖研究(1914-1923)》(第一冊)等著作的出版,不僅對博物館從業人員研究中國博物館發展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為公眾深入了解北疆發展提供了橋梁博物館和中國自然博物館。

北疆百年,風尚依舊。 明年是北疆博物院建館110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 為加強中法文化交流,傳承歷史脈絡,弘揚科學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博物館正在策劃一系列活動。 張財新表示:“明年我們將推出主題展覽、紀念大會、圖書出版、藏品捐贈和學術會議等活動,還將成立中國百年自然科學博物館聯盟,向公眾更全面地展示和解讀北疆博物館,希望更多的人走進來,了解它,愛上它。(本報記者劉寅 攝)

相關問題答案

    保護野生植物資源,共同維護自然生態環境

    我們應該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我們必須保護它,而不是破壞它。近日,一對夫妻因挖馬蹄蕨出售被判刑。這一事件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反思。根據法庭審理,這對夫婦非法採伐了福建觀音蓮蕨,並在網上出售,因為這種植物屬於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因此被判處有期徒刑個月 有期徒刑個月 緩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