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核心製造3800億後,AMD公布了沒收晶元補貼的結果。
英特爾與台積電之爭在晶元製造市場似乎並不存在。
比如美國對晶元生產的補貼,英特爾在美國大規模補貼後已經撤回了約3800億顆晶元,並不斷遊說美國,希望他們給予美國本土企業比台積電等國外競爭對手更高的補貼。 換句話說,他們也一直在向這些外國公司施加壓力,稱它們對美國國內晶元行業來說不可靠。
雖然美國沒有透露是否會遵循英特爾的意圖,但從整個美國晶元製造業的發展來看,它撤回了這麼多補貼,並不是為了支援台積電,而更多的是為了支援本土晶元公司,比如英特爾。 然而,英特爾似乎並沒有達到美國半導體行業的期望。
曾任台積電研發總監、後任英特爾晶圓製造領域高階技術顧問的楊光磊表示,他曾經認為英特爾有50%的成功幾率,但現在的情況是,成功幾率已經下降到1%。 換言之,他並不看好美國能否支援晶元製造,支援本土企業發展晶元製造。
從另乙個角度來看,美國芯製造的成果基本已經出來了——英特爾很難擴大規模,本土芯製造只能交給國外公司,只能繼續依賴台灣晶元廠商。
楊光磊之所以不被看好,並不是因為英特爾在製造技術上的實力與台積電不同。 相反,他並不認為兩者在技術實力上存在差距,而是因為即使英特爾製造晶元,也不會有太多客戶會使用它們。 畢竟,英特爾的一貫想法是,使用我製造的晶元不是它的事,它不像台積電那樣以客戶為中心。
此外,楊光磊還提到了乙個關鍵點,美國目前由於過去過度關注軟體設計,缺乏先進的半導體製造人才,即使吸引了台積電等企業進入遊戲,但依然沒有美國自己的晶元製造業的背後。
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即使英特爾從3800億的晶圓生產補貼中獲益,也很難成功。 尤其是這種晶圓補貼,也補貼了大量的晶圓企業,英特爾未必能分得很多。 然而,既然英特爾目前的環保成功率並不高,為什麼英特爾仍然堅持在當地設廠呢?儘管它表示,如果不取消對大陸客戶的限制,就不需要英特爾的工廠,但英特爾仍然沒有放棄設廠。
AMD發布了類似的東西"警告",也許從中可以看出一絲奇怪的東西。
當英特爾向台積電爭取更多補貼時,AMD站出來說了這樣的話——"任何獲得補貼的工廠都會立即完成批量生產,如果工廠閒置,或者在需求增加時閒置再利用,那麼晶元補貼就應該被沒收。 "
AMD這麼說並不是沒有道理,而是因為英特爾過去說了很多,先根據市場需求建廠,然後逐步安裝裝置。 如果英特爾之前還認為這句話可行,但用楊光磊的話來說,我們不得不猜測,英特爾並沒有建工廠來製造外殼,補貼的晶元和後續的工廠可能都處於休眠狀態。 畢竟,英特爾雖然有做晶元的野心,但行動卻沒有台積電那麼快,而且從頭到尾都是為了晶元補貼。
一切都表明,這正是英特爾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這或許也是美國半導體企業未來在晶元製造領域的乙個縮影,他們也和英特爾類似,他們期待公司落地美國後能夠打造更多的半導體製造集群,但後續補貼能否持續下去,後續的市場需求能否讓他們逐步跑起來, 他們似乎沒有考慮過。因此,一簇沒有太大實際效果的半導體只是表面的景象。
您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點讚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