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而寫作- 《我心中有一條河》的自序。
劉洪春. 2024年10月,在湘西州文聯的推薦下,我有幸獲得了在第一文學院學習的機會。 當我背著沉重的行李箱,從湘西前往省會長沙時,我有很多想法。
這是我等待已久的通往文學殿堂的道路。 我在這條路上走得並不順利。 天賦的匱乏和資歷的平庸,讓我的成長艱難而曲折,我遇到了太多的艱辛和無奈。 但這有什麼關係呢?文學使我如此快樂,如此充實和滿足。 能夠走上這條路,是我多年的夢想,也是我人生的重要意義。 想到這裡,我的眼眶濕潤了,生活就是這麼艱難,只有文學才能撫慰心靈。
車廂裡嘈雜的聲音和混亂的人群,成了虛幻的背景。 我的眼睛是窗外飛馳而過的風景,但我的心中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喜悅。 快速行駛的火車以每小時200多公里的速度載著我和我的夢想到達目的地,到達讓我著迷的文學殿堂。
飛馳的列車,就像飛馳的人生一樣,沒有時間做出任何猶豫和停頓。 目標定了,沒有回頭路。 這種對文學的熱愛和奉獻,讓我在49歲時熱淚盈眶。
劉洪春在長沙學習期間與著名作家彭學明合影留念。
我的文學作品起步較晚。 2024年,在朋友的鼓勵下,我開始嘗試寫作;三年後,我從一位老前輩那裡得到了感動,我開始有計畫地閱讀它然後在2024年,我有機會去文學院學習文學創作,我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了文學的魅力。 寫作在我平凡的生活中賦予了我非凡的意義。 時間就像流水,帶走了青春,帶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卻帶走不了言語。 在文中,除了重現童年、保留青春,還保留著許多美好的回憶。
徘徊在文字中,我感到溫暖、安慰、充實和快樂。 每當我完成一件令人滿意的作品時,我都會暗暗驚訝於平凡的自己竟然有一點天賦。 那種不敢和別人說話的喜悅和自我滿足,讓我陶醉了。 當我像乙個小女孩避開朋友,獨自在黑暗中享受甜食一樣品嚐文學的味道時,我聞到了芳香的氣味,品嚐了公尺酒的醇厚味道,它們讓我無法釋懷。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文學的幼苗在我心中生長,成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寫著寫著,這些稚嫩的話語慢慢地佔據了一本書的體積。 通過梳理,我發現,無論我怎麼寫字,它們都沒有離開湘西,湘西孕育了我,養育了我。 湘西的風土人情,湘西的風光,湘西人的日常生活,都成為我寫作的素材,不知不覺中,我積累了十多萬字。 於是,我把這些文章分為:風俗、風景、魅力、氛圍、風語、微散文。
碰巧湘西的幾位文藝朋友相約,出版了一套以湘西為題材的散文集,我有幸加入。 這本散文集名為《一條河住在我心中》,是我多年來寫的一本幼稚而稚嫩的文字集,但我仍然珍惜它們。 它們記錄了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他們是真實的、腳踏實地的、有血有肉的,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位朋友問我出版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經過一番思考,我回答說:“這是乙個小小的總結。 就像乙個學生三年後高中畢業,一定要拍一組畢業照來記錄自己的青春。 朋友又問,我已經出版了兩本書,還會繼續寫嗎?我笑著用文學朋友的話回答:只要你活著,你就會一直寫下去。 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愛。
這是許多志同道合的人的聲音。 有多少人日復一日地用勤奮挑戰平庸,默默地在字裡行間工作,忍受孤獨,忍受失敗。 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愛。 當然,為愛寫作,有文字陪伴,是多麼幸福啊。
墨水和水洗篡改器劉洪春.
從五顏六色的色彩中褪去,德潭苗寨的冬天是一幅筆墨畫,筆法精湛。 這幅長卷緩緩展開,從九龍溪開始,到達苗寨入口,綿延數公里。
從秋天開始,隨著降雨量的減少,夢幻般的流沙瀑布失去了生機。 高聳的懸崖不見雨霧,只留下灰色的岩壁,透露著冬天的寒冷和淒涼。
劉洪春在“讀書”湘西十八洞讀書會上與孩子們分享了自己的閱讀心得。
而九龍溪就像乙個突然長大的少女,她的姿態變得纖細柔和,氣質變得溫柔和藹可親。 春夏時節調皮的熊孩子,此刻是個單純的淑女。
細流從九龍潭開始,沿著河床向東南方向緩緩流淌,腳步輕盈。 當它碰到一塊大石頭時,它輕輕地跳了起來,跳了過去,濺了幾朵小水花。 當它撞到河床的乙個彎道時,它又急轉彎,舞者優雅地旋轉,跳出乙個美麗的漩渦,像美女朦朧的眼睛,看著它就會陶醉。
九龍溪明亮的眼睛隨著風景一路不停地閃爍和跳躍。 右邊的象頭山、海螺峰雄偉雄偉,左邊的索子巖高大筆直。 溪流從他們身邊經過,忍不住親切地向他們打招呼。 至於峽谷中的萬風俗,更是讓溪流不忍拒絕,難免留在這裡,在那裡徘徊,最後曲折流向下游的德塔姆村。
村里的第一站是紙牌橋。 橋側碑文顯示,這座長滿苔蘚的橋建於2024年,由德潭大家族石承珍、石承進等人148人倡議建造。 這座橋是兩邊村民日夜通行的大道,也是大興村、派達路、派壁一帶的通衢大道。 可以看出,揭龍大橋一直是德通周邊鄉鎮與鄰里貿易的重要通道。 時至今日,這座用青石鋪成的石拱橋,由石灰和糯公尺製成,歷經歲月的打磨,飽經風霜的侵蝕,依然巍峨巍峨。
清澈的溪水湧攏著接龍橋的身影,與河面上的半圓形橋相連,形成一輪滿月。 只是滿月一半在水面上,一半在水面上。 青石板台階是攀登滿月的階梯,當你踏上橋時,熱鬧的“紙牌”場景似乎就在眼前。 紙牌師傅提著銅鈴走在最前面,身著戲服,頭戴插花銀帽的“龍女”走在人群中間,伴隨著鑼鼓、長號、嗩吶,威風凜凜地走過橋,德塔姆人民的紙牌儀式隆重而莊嚴。
青山、流水、小橋、石磨、油缸車、高蹺建築、紅燈籠等,構成了一幅水墨藍畫,蕩漾在九龍溪中。 炊煙從屋頂公升起,青石板在腳下延伸,橋頭上斑駁的銘文不僅記錄了這座橋的歷史,也記錄了德塔姆人民的淳樸和善良。
這座承載了近百年風雨的紙牌橋,至今仍巍然屹立在眾人腳下,德潭苗寨的傳奇故事從橋開始,從橋延伸。
穿過紙牌橋後,九龍溪進入德拉姆苗村。 溪流穿過村莊,將苗族村莊一分為二。
向西走,你會發現通往屋頂的玉泉門。 千步萬步,真的通向雲端。 站在高高的屋頂上,德拉姆大峽谷猶如軍事地圖上的模型,九龍溪成了一條細線。 高蹺的建築和小木屋點綴在峽谷的中央。 前方是深淵,深淵背後群山環繞,頭頂白雲繚繞,霧氣繚繞。 喊了一聲,聲音迴盪在天地間,果然有“不敢大聲說話,怕嚇到天上的人”的焦慮和恐慌。
傳說屈原被流放到元歷一帶,曾來過這裡。 在這個離天空最近的地方,屈原對著天空說話。 天才詩人心中積累的那些關於天地、自然、社會政治、人生命運、探索與追求的疑問,都得到了表達,留下了舉世聞名的《天問》。
蒼茫蒼茫,群山巒嶙峋,懸崖下的人,或許只是天地間的一粒塵埃。 然而,人是偉大的,這一刻,你不禁生出各種豪情,頭朝天,腳踏實地,腳下深山幽谷,萬千江山入懷抱。 眼界深遠,心胸開闊。 不遠處,驚天動地的瓦寨橋是人類戰勝自然的奇蹟,護城河成為通衢,是夢想成真。
寒風吹拂著他的臉頰,寒意從他的腳底公升起,下山的腳步有些匆忙。 苗寨風情園中燃起了溫暖的篝火,山腳下傳來了苗鼓聲。 精彩的民謠表演拉開帷幕,伴隨著令人陶醉的攔河酒、優美的攔路炮歌聲和歡快的歡迎舞蹈。 身著古裝的多情苗族姑娘瀟灑而來,神秘的苗族村落的帷幕在冬夜中緩緩揭開。 路障酒裡充滿了姑娘們的熱情,苗鼓聲敲響了苗家的英雄氣概,單人紙牌舞動動了苗族村的歡樂吉祥。
平靜的心躁動不安,整個苗族村子都躁動不安。 祖先崇拜、歌舞、巫蛞蝓、脊椎牛......古老而神秘的儀式再現,原始的氣息浮現在臉上,這是對古代生活的深情回望,也是對苗家先民的感激和緬懷。
天色漸暗,盤古峰、聞天台和周圍的群山一起退去,消失在濃密的夜色中。 高蹺的建築、石路、石磨、管車在燈光下朦朧若隱若現。 苗族村寨恢復了寧靜。
夜幕降臨,雪花紛紛飄揚,無聲無息地落下,落在寬闊的圓形廣場上,落入青靈九龍江的水中,鋪在青瓦木屋的屋頂上。 第二天一大早,當窗戶開啟時,遠處的群山灰濛濛的,青瓦變白,石板、飛簷、橫樑、花窗、雕花欄杆還是舊墨色,德潭苗寨變成了黑白墨水世界。 只有高蹺建築屋簷下掛著的大紅燈籠,像冬天的火一樣燃燒。
摘自劉洪春散文集《心中有一條河》)。
在文字的森林中自由翩翩起舞——讀劉洪春散文集《心裡有一條河》。
張強勇. 一方的水土滋養著一方的人民,另一方的水土滋養著另一方的文化。 湘西是人類的沃土,湘西烟花中的奇觀值得書寫。 記錄過去的風光,書寫時代的變遷,反映廣大大眾的生活,給歷史留下珍貴的文字,《湘西歌謠》系列不亞於一次有益的嘗試和探索,結出了豐碩的成果。
作家劉洪春的《心裡有一條江》,是《湘西雅歌》九卷本之一,放在書桌上,翻開書頁,推薦序言《新湘西,新作家,新寫作》,出乎意料地遇見了我,契合了我的心意,真的是驚喜。
劉洪春課後與同事交流。
洪春的散文從家鄉湘西開始,從家鄉湘西的風土人情、風光、魅力、氛圍、語言,到《微散文》的結尾,我讀出一種從湘西的地理空間到湘西文化、歷史、時空的渡口,在作家的筆下形成了湘西獨有的豐富文化內涵我讀到了她在家鄉湘西的深情理性的放縱和對世界的理解;我讀到了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奇特的風景;我讀到了對世界之愛的追求和保護;我讀了與湘西民俗的對接,從深處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生命氣息的呼聲和共鳴。 在洪春的筆下,湘西這個老園林,並不是乙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豐滿具體的湘西風光和人情,用清新粗獷的人性煙火氣息,以不同形式表達苦難與希望並存的田野和生活細節。
在《風土人情》《風景》中,《苗岱年》描繪了花源村民和苗年的景象:“擺好長桌宴,端上紅燒肉,喝上大碗酒,資金錯開,賓客歡喜,熱鬧的跨年大餐開始了......“而這頓豐盛的除夕大餐,應該從下午吃到晚上,直到歌曲結束。 吃飽喝足的人們開心地打著飽嗝離開餐桌,醉漢踉踉蹌蹌地站起來,孩子們還在盛宴中不知疲倦地歡笑嬉戲,村子裡陶醉著濃郁的新年氣息。
“土茶小年”的習俗是“看表演、玩糯餅、吃長桌宴”,土家族兄妹們身著戲服唱成**歌二重唱,欣賞著“喜鵲做媒人”、“椋鳥洗澡”、“育雞尾”等生動有趣的場景。 《抓秋事》《苗家路障酒》描繪了花源苗族人奔秋、苗族路障酒、過苗族新年的民俗風情。 《神秘的稻草結》寫到路邊看到的稻草結,“是真誠的勸說,是善良的預防,是無言的制度和法則”,......借助這些記憶和事物的敘述,作者開啟了時間的閘門,賦予了曾經的生活場景真實生活的質感和體溫。 這是洪春對湘西生活細節的“社會書寫”。 洪春堅信,任何活著的人都不應該是無名的,應該有被記錄和被承認的權利和尊嚴。 這是一種對生命的認可和尊重。 湘西民間人員讓作家們重新審視生命和時間,重新理解意義和價值。
洪春寫湘西的歷史、文化和人文風情。 她在文章中寫道,“湘西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厚實而古老的大門,門內的美景令人陶醉,讓人嘆為觀止。 正如湖南省民間文藝協會會長田茂軍所說,在《洪春》的文字中,“湘西的風情風光和湘西人的日常生活,都成為了洪春的書寫素材。 那些古老的民俗節日在她的筆下復活,那些民歌化作舞曲旋律,在密密麻麻的文字森林中自由翩翩起舞。 “時間在流逝,在變化,生活還在繼續,人們沒有煩惱和無助。 回首往事,我能感受到湘西人生活、傳統的倔強和堅持。 作者以平實樸實的方式傳達了這種感情,並以滋潤和無聲的方式寫作。
在《大氣》系列的“我的父親和母親”和“年邁的父親”章節中,洪春用詼諧輕鬆的語氣描述了母親住院的細節,也把乙個依靠妻兒的老父親的形象帶到了書頁上的“老孩子”身上。 她將熱愛生活、關懷鄰里、有血有肉的父母形象生動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好男人野心勃勃,我不能以母愛的名義把你困在家裡。 “世界很大,比世界更大的,是好人的心。 ”…母子書》、《送孩子去高考隨想》等,母子之愛、父子之愛的字眼讓讀者融入其中。
《風語》第五輯寫世俗生活和世界的各種狀態,用細緻的觀察、微妙的心理、小例子、細緻的描述,寫出人間的煙火氣息,呈現內心的悲憫;《微隨筆》第六輯,有大有小,每一段都講情,每一段都寫,故事猶如湘西廣袤土地上綻放的波浪。
自從我懂事以來,我的心裡就有一條河。 就像春風中的鞦韆,陽光下翩翩起舞的蝴蝶,晨露中綻放的第一朵花,這條河給我年幼的歲月帶去了無數的歡樂,也讓我心中產生了太多的遐想和對美的嚮往。 作為《湘西雅歌》的作品之一,《一條江生在我心中》是洪春對家鄉謳歌湘西的真誠熱情書寫,也是對新湘西的熱愛和深情書寫。 作者不拘泥於先賢的文科,不侷限於普通人的認知,而是真正融入家鄉生活的核心和生活體驗。 作者不遺餘力地尋找文學與生活的結合,也努力尋找文章結構的切入點,用紮實的文筆功底讓家鄉成為獨特的記憶符號,用小事瑣碎的事情打撈出一直隱藏的記憶的敘事。 在洪春的文章中,我看到,沉澱過她血脈賢骨的田園風光,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的,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具象感性的文字,用文字記錄的一條河流,構成鄉村風光的草木,以及樸素的......對農村的信仰
在洪春的筆下,湘西厚重的歷史與湘西的當下生活相互呈現,凝視相見,相互印證,使她的文字在生活經驗與文藝之間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散發著乙個作家的獨特氣息。 洪春的首部散文集《散落的春花瓣》獲得冰心兒童文學獎新書獎和兒童新書推薦書單,證明了他的文學實力。 在這裡,借用洪春在《自我介紹》中的一句話:只要你活著,你就會一直寫下去。 不是為了別的,只是為了愛。
作者簡介:湖南省婁底市冷水江市人,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曾在《人民**》、《湖南文學》、《湘江文藝》等報刊上發表文章。 出版散文集《農村指紋》,獲“百篇散文”全國散文散文獎)。
傳記
劉洪春,女,湖南湘西土家族人,70年代出生,本科學歷,中學語文高階教師,湖南省散文文學協會會員,**文學院第十九屆學生。
作品發表在各級期刊上,如《中國教師日報》、《中國審計報》、《中國旅遊報》、《湖南教育》、《金鷹報》、《愛你教師文學》等。 曾獲第二屆謝普兒童獎、2024年冰心兒童文學獎新作提名。 散文集《春中花瓣散落》獲第四屆少兒新書榜推薦。
著名感言
湖南省民間文藝協會會長、吉首大學文學學院教授田茂軍:
洪春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出版了兒童文學集《春中花瓣散落》。 《一條河流住在我心中》是她的第二本書。 在內容上,它已經與第一部有很大不同。 複雜的社會生活取代了單純的童話世界,複雜的社會關係取代了兒童世界的純潔透明。
全書共六卷,包括風情、山水、韻味、氛圍、風語、微散文等。 就我個人而言,我特別喜歡《風俗》系列文章,其中描寫了著名的苗族花園秋節、茶東的龍舟賽、苗家路障酒、苗族過年等等。
我把它看作是洪春的“社會寫作”。 作為土生土長在斯里蘭卡的湘西人,洪春對這裡的一切都很熟悉。 在這本書中,湘西的風土人情、湘西的風光和湘西人的日常生活,都成為她寫作的素材。 那些古老的民間節日在她的筆下復活,那些苗族歌曲的韻味和優雅化作跳動的旋律,在密密麻麻的文字森林中自由翩翩起舞,既美麗又充滿生命力。
*團結。
文:劉洪春、張強勇。
責任編輯:楊世芳。
第二審稿編輯:黃震。
最終編輯:陳浩。
監製:岳岳強。
快速瀏覽亮點
龍俊峰散文集《光明中的湘西》:一步步走出湘西詩集 龍繼剛散文集《山靜白晝漫長》:因為有愛,你才能面對一切困難 晚上讀《湘西雅歌》推薦前言——新湘西、新作家、新寫作 湘西評論反對“精緻官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