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中國製造有哪些短板,那顯然是缺少中國晶元。 雖然近年來我國晶元產業鏈發展迅速,但要完全實現國產化替代仍需大量時間。
自從華為被美國和西方徹底隔絕後,中國晶元廠商意識到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許多公司紛紛投入晶元自主研發。 這也極大地促進了中國晶元產業鏈的發展,讓中國芯在晶元設計、晶元製造、半導體裝置等環節快速發展。
此後,中國啟動了5萬億的半導體產業鏈扶持計畫,以應對“晶元禁令”。 在大力支援下,國內晶元制芯運動開始爆發。 據相關統計,高峰期乙個月內國內新增半導體企業超過1萬家,兩年多來,半導體企業註冊超過4萬家,其中直接進入晶元賽道的企業超過5000家。
就在很多人以為中國晶元即將實現國產化替代甚至彎道超車時,不少業內人士開始“潑冷水”,直接表示:大量企業盲目進入晶元產業鏈,要想發展中國晶元,就必須集中資源。
當時很多人不同意,認為這種行為是“潑冷水”,不看好中國晶元的發展。 但實際上,從近期公布的相關資料來看,這種“**”已經成為現實。 據相關資料顯示,2024年將有1397家晶元相關企業被撤銷或登出。 2024年將有3,420個,到2024年將達到5,746個。
如果這種規模增長正常,那麼2024年將取消和撤銷的晶元相關公司數量將直接達到10900家,增幅接近90%。 顯然,這不是乙個正常的資料,從這個資料中不難看出,在大量企業湧入晶元賽道的同時,也有大量晶元企業在加速退出晶元賽道。 有外媒直言:雞毛在一處。
事實上,被取消或撤銷的晶元相關公司,不僅僅是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還包括很多業內知名企業,比如OPPO旗下的晶元自研子公司哲庫,也宣布終止晶元研發業務,直接解散了3000多人的研發團隊。
毋庸置疑,在大量企業湧入晶元賽道的情況下,不僅部分補貼被分攤,整體狀態也呈現出“零散小”的狀態。 晶元半導體產業本來就是乙個高門檻、高投資、高收益的產業鏈,當年華為海思在晶元設計上投入了數千億美元,花了五年多的時間才逐步趕上高通。
由於半導體行業下行週期的影響,大量晶元公司可能被取消和撤銷,包括英偉達、英特爾等眾多晶元巨頭近期過得並不好,台積電、中芯國際等知名晶元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也降至80%左右。
然而,很多進入晶元賽道的企業,其實都有“打票”或“作弊補”的想法,很多傳統行業的企業也開始跨行業做晶元,不願意投入資金進行研發,最終導致沒有結果,或者直接拿到補貼後被取消。
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超過55%的晶元設計企業營收不足1000億,這基本上意味著很難有資金投入技術研發。 最重要的是,漢鑫事件、鴻鑫事件等其實都是在發出“警告”,類似情況的發生也就不足為奇了,之前有一款晶元標榜自己自主研發設計了一款效能優異的處理器晶元,結果卻是購買了英特爾的晶元後,卻是貼牌銷售, 謊稱是自主開發設計的。
這種情況一直都在發生,我們應該牢記類似的教訓。 有業內人士表示,半導體產業鏈不適合這種“大灌”方式。
附言:
中國的晶元確實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具有突出的效能和技術進步,但我們仍然需要面對各種問題。 近期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取消的晶元企業數量將高達1家09萬,很多企業在拿到補貼後開始退出晶元領域,甚至包括OPPO等業內知名企業。
國芯要實現國產化替代甚至彎道超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和積累,應該聚焦一些關鍵領域,這樣有針對性的發展才能促進國芯的快速提公升。
我是技術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