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過去一年,中國經濟出現反彈,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 展望2024年,多家國際機構上調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認為中國仍將是全球經濟復甦的主要驅動力。 ** 經濟工作會議還明確指出,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於不利因素,經濟回公升和長期好轉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信心和信心要增強。 作為實現“十四五”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2024年經濟形勢如何?如何鞏固經濟上行態勢?本期,我們整理了10位專家的觀點,以方便讀者閱讀。
2024年是經濟增長復甦的一年。
2024年,面對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疲軟等挑戰,中國經濟穩步推進。 展望2024年,專家普遍認為,隨著內需進一步復甦,在巨集觀政策支援力度加大、產業公升級不斷深化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 預計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達到5%左右,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取得新進展。 同時,專家指出,當前,我國經濟執行仍處於恢復期,存在內生動力不足、轉型公升級新障礙、高質量發展新難等問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實際上會比2024年更加艱難,2024年將是中國經濟重回合理區間的關鍵一年。 中國潛在的經濟增長水平應該在5%以上,2024年中國經濟應該能夠在高基數上增長5%左右,或者為5%的增長奠定基礎。 但他指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內需不足,2024年將對內需採取綜合措施。 短期擴大需求的政策主要在投資上,中期將真正解決汽車市場、樓市、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問題,長期解決改革和風險防範問題。 同時,全球經濟增長低於均衡水平,需求不足是全球現象,這也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困難。
參事辦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首席經濟學家姚景源強調,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三個“穩”與轉變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四個“進步”相互作用,要通過“穩”七項任務不斷夯實穩中提“穩”好“基礎。"3+4".他認為,2024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將取得令人矚目的新成就。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2024年
今年二、三季度,中國GDP(GDP)平減指數處於負區間2024年11月全國家庭消費**(CPI)下降05%,全國工業生產者**(PPI)同比下降3%,後疫情時代,我國供給側復甦快速穩定,但需求側復甦滯後且疲軟。 他預計中國經濟將在2024年增長4%9%,消費可能貢獻三分之二的增長率。 此外,預計2024年中國出口仍將面臨較大壓力。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道奎認為,2024年最大的可能性是增長恢復的一年,也是調整啟動的一年。 首先,預計2024年國際形勢將有所緩和,總體上有利於穩定經濟。 二是政策調整將進一步出台。 總體而言,2024年,中國將大力穩定增長、降低風險。 然而,儘管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和潛力仍然巨大,經濟政策調整的共識正在形成,但仍面臨房地產業轉型、消費者信心不足、地方政府債券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明認為,中國巨集觀經濟增長正在自我修復,中國正在出台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一攬子政策。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明顯好於2024年,家庭、企業等微觀主體感受與巨集觀經濟增長的差距也有望在2024年明顯縮小。預計2024年中國GDP增速將達到5%,CPI增速有望達到2%,值得期待。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斌認為,2024年是中國疫後復甦元年,一季度疫情防控平穩過渡,被壓抑的需求快速釋放,開局良好,但隨後減弱約2%。 展望2024年,隨著國際環境的緩和、內部活力的恢復和政策調控力度的加大,經濟增速將逐步收斂到潛在水平,預計2024年經濟增長可能達到48%左右的水平。 2024年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可能在5%左右,其中基建投資同比增長5%左右,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7%左右。 “需求疲軟、需求低迷、庫存高企、利潤下滑”等不利因素有望同步改善,2024年製造業投資增速有望回公升至7%左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瑩認為,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有望定在5%左右,這也有利於提振信心,雖然2024年5%的增速與2024年的5%增速有著不同的含義, 2024年的5%是在2024年5%左右的增長率基礎上的增長率,2024年的5%是在2024年3%的低增長率下實現的。但她強調,目前存在內需低迷、有效需求不足、消費者信心不足等問題。 但在經濟復甦的關鍵時期,信心比**更重要。 當前,我國經濟仍有相當大的空間,以逆週期或跨週期的方式調整巨集觀經濟政策力度。
消費復甦是2024年的關鍵變數。
作為實現“十四五”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2024年如何鞏固經濟復甦備受關注。 專家普遍認為,“三駕馬車”的穩中有勢將有利於拉動經濟回公升,強調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投資的中堅作用和出口的支撐作用,特別指出消費復甦是2024年的關鍵變數。 有專家認為,我國經濟要實現高度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 一些專家還認為,應採取更積極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增強預期,提振信心,通過巨集觀經濟政策的“推進”實現經濟發展的“穩定”。
**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首席經濟學家姚景遠認為,2024年,拉動經濟增長,仍要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投資的重點作用和出口的支撐作用。 他指出,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擁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因此要讓消費更好地發揮基礎作用,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投資方面,事關民生福祉的基礎設施投資,推動產業技術改造和裝備更新都是投資需求。 特別是通過提公升工業裝備和技術水平,推動新一輪工業技術革命、數位化和高質量發展。 房地產投資方面,2024年將保持恢復狀態,重點推進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應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三大工程。 同時,房地產將帶動鋼鐵、水泥、建材、家具電器等上下游產業鏈,2024年仍有相當大的空間。 在外貿進出口方面,要轉變思路,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認為,要進一步推動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短期內應繼續擴大投資從中期來看,要“聚焦大眾消費”;從長遠來看,這取決於改革和風險防範。 他指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設施投資和公共服務設施需要大量投資,這是未來投資的增長空間。 要使消費真正成為經濟的動力,就必須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佔GDP的比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降低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成本,讓人民群眾無後顧之憂。 中國市場對外國投資仍然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外國對華投資取決於中國的經濟前景。 為了進一步吸引外資,要儘量減少經濟問題的“地緣政治化”,營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在簽證、航班等方面進一步提高投資經商的便利性。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斌認為,2024年,在居民收入和消費意願逐步改善的趨勢下,疊加的親消費政策將繼續發力,消費復甦的基礎不斷夯實,有利於充分釋放消費潛力,穩定消費。 製造業投資有反彈勢頭。 在我國製造業轉型公升級過程中,高階製造、智慧型製造、綠色轉型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長期投資潛力。 出口市場份額有望保持穩定,出口企穩反彈將成為出口的支撐因素。 一方面,中國將繼續鞏固和擴大外貿“朋友圈”,這將有助於2024年出口市場份額保持穩定另一方面,預計2024年出口將進入上行通道,出口量將由拖累轉為支撐。
中國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劉瑩認為,擴大內需是促進增長的戰略地位,消費和投資不僅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兩駕馬車,也是經濟的兩邊。 她指出,當前要想刺激經濟,首先要從消費端入手,通過發放消費券等方式刺激消費,帶動企業訂單增長,進而帶動投資增加和經濟增長。 從貨幣方面來看,我國今年也多次降準降息,促進了企業融資成本的下降,讓企業投資更有信心,然後員工收入也就更多了,消費者信心也會相應增加,所以消費和投資是一對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關係。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認為,2024年
年實際消費增長可能放緩至6%,對經濟的貢獻將放緩33個百分點,即增長貢獻的三分之二。 因此,2024年消費恢復是關鍵變數,尤其是中等收入家庭能否盡快企穩修復。 要努力擴大內需,形成消費與需求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 但是,預計不太可能引入發放消費券和現金支付等措施。 2024年7月底,國家出台了對汽車、家居、文旅消費的扶持政策,這也是2024年可以考慮的政策方向。
中國社科院巨集觀經濟智庫研究室主任馮旭明認為,在外部環境複雜多變、內部挑戰日益嚴峻的情況下,“穩定”是基礎。 在翻過重關的關鍵時期,“進取”是方向和動力。 只有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公升級,加快培育新的增長點,才能有效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穩定巨集觀經濟。 在當前形勢下,市場預期和信心的缺乏制約了經濟發展,需要採取更加積極的巨集觀經濟政策,強化預期,提振信心,以巨集觀經濟政策的“推進”實現經濟發展的“穩定”。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所財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新認為,**經濟工作會議將確定2024年的政策方向,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為穩定好轉繼續夯實基礎。 **投資仍是重要抓手,同時要注重投資規模的合理安排,充分發揮經濟增長的放大效應。 均衡發展包括區域間橫向平衡和區域間縱向平衡。 為此,政府還將加大平衡轉移支付力度,在基層牢固夯實“三保”底線。 在財政收支緊張的迴圈下,要更加注重通過推進財務管理的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規範化,提高資金效率和政策效果。 他強調,2024年積極財政政策將有效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提高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復甦的積極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有效好轉和量量合理增長。
*國家行政學院黨校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張佔斌認為,未來中國經濟要實現高度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構建新的發展格局,必須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 他指出,高度的自力更生、自強,在很大程度上是對這種新型生產力的呼喚,要奪取制高點,就必須提振和助力生產力的新素質。 此外,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需要與產業相結合,即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要融合在一起,由兩個輪子驅動。 因此,近年來,國家一直強調如何把這些先進技術與市場化、商品化程序緊密結合,形成真正的生產力。
記者李曉紅根據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