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政策來支援穩定預期和增強信心是有益的,但這種作用只能是輔助性的,主要希望不能寄託在巨集觀調控和巨集觀經濟政策安排上。 穩定預期、增強信心的根本政策,在於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
12月16日,在以“複雜環境下探索高水平開放之路”為主題的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中國社科院院士、原副院長高培勇作出上述結論。
日前召開的第一次經濟工作會議表示,進一步推動經濟復甦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疲軟,隱患還不少。
高培勇表示,中國經濟已進入疫後復甦階段,中國經濟執行最重要的關鍵詞是經濟復甦。 當前和今後乙個時期,經濟工作面臨的重中之重是促進經濟復甦,加快經濟復甦程序。
高培勇認為,當前經濟環境的複雜性集中在預期的弱化上,如果說主要矛盾是預期的弱化,那麼很明顯,第乙個“牛鼻子”就是堅定信心、穩定預期。 要把堅定信心、穩定預期作為重中之重,圍繞堅定信心、穩定預期出台政策、實施改革。 堅定信心,穩定預期,是當前經濟工作的必由之路。
他指出,當前,許多重點領域的改革任務仍有待進一步完成,特別是提高市場預期、激發市場活力的改革任務仍面臨諸多挑戰,經濟治理方式和手段在法治方面也存在薄弱環節,市場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法治、國際化、營商環境。謀劃和探索高水平開放之路,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深化改革開放,努力破除深層次的制度性、制度性、制度性障礙。
**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張俊闊也在論壇上提到,當前預期不穩定、信心疲軟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今年以來,反映企業預期和產業景氣度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起伏不定,變化多端。 這種情況一方面表明,預期不穩定、信心疲軟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一方面也表明影響預期信心的因素比較複雜,包括短期市場原因和中長期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制度性原因,需要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張俊闊說,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環境形勢的複雜變化,在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過程中,一些領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非市場化”跡象,如行政干預力度加大、市場化力量減弱等。 例如,一些地方和部門為了控制一些重要商品的發展,經常實施行政干預,甚至直接限價。 一些地方為了達到排放目標,乾脆採取限電、限氣等措施。 即使在“優化結構”、“產業公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等政策實施過程中,行政干預的力量也越來越強。
對此,張軍闊表示,這種干預雖然有一定的政策依據,但無論出於何種原因,如果使用過多甚至成為常態,客觀上會導致計畫、行政力量的加強和市場力量的削弱,從而破壞市場調節機制,使第乙個訊號失效。 這不僅會產生巨大的排擠效應,而且不利於營商環境的優化和市場主體信心的增強,最終損害發展的後勁。
張軍闊強調,鞏固經濟復甦的積極態勢,促進創新、擴大需求等扶持政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更根本的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這既是短期穩定預期、信心旺盛、活力旺盛的最基本保證,也是進一步釋放內需潛力、增強發展動能的最重要舉措。
下一步改革要按照市場經濟總規律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作用邊界,努力做好該幹什麼、該管理什麼到位、該提供什麼就充分提供, 同時,應該由市場決定的事情應該完全自由化。張俊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