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口關位於唐山遷安市,始建於明初,是長城的重要關口。 據史料記載,冷口關原名“清水明月關”,因流經該關的沙河以清水聞名,在清代更名為“冷口關”。
12月21日,北楠口村南面俯瞰(無人機**)由受訪單位提供)。
在遷安市建長營鎮冷口村北冷口村南,記者走訪看到冷口關是與周圍群山同建而建,雖然部分城牆自然坍塌,但依舊依稀可見,留下一道南城門。 北楠口村黨支部書記吳樹平說:“在**的支援下,南城門在2024年得到了精心修復。 參考我們祖先流傳下來的圖紙,可以說保留了原貌。 ”
55歲的吳樹平在村里長大,近半個世紀見證了關口和鄉村的變遷,一直奮戰在長城保護一線。 “保護長城就像是村裡人人都來做的使命。 2024年,我正式成為“長城護法”,開始為這26公里長的長城定期巡邏、記錄和報告。 他說。
走出北冷口村東邊,來到了沙河岸邊。 冬季,沙河靜靜流淌,寬闊的河面部分結冰,河岸整齊乾淨。 由於需要灌溉周邊地區近3000畝的耕地,由於大型工程、堤壩的建設以及沿線生活汙水的排放,遭受了許多環境危機。
12月21日,北稜口村外沙河風光(受訪者供圖)。
今天,長城腳下的河流有了更好的家園。 “近年來,遷安市推進'全域治水、淨水跑城'工程建設,在沙河流域投資近2億元開展整治工程。 遷安市水利局局長魏建國介紹。 沙河流域經過硬化、美化、綠化,成為遷安市“東江田園綠道”景區最美的一段。
北冷口村是乙個小村莊,共有63戶人家。 除了種植大田作物外,近年來,村民們經營了數百畝林果,每畝淨收入約4000元。 “在**的指導和支援下,我們在荒山上種下了板栗樹,看到了好處。 我們還開發了“寒”資源,周圍建有冰瀑景區,天氣冷的時候遊客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吳淑平說。
歷史上,冷口關“以險著稱”,白楊關“以雄為名”,兩者均有“雄關危關”的稱號。 從沙河向東走十幾公里,就到了這個雄關的山腳下。 白洋關又稱白洋渺,這裡的大理石長城在世間難得一見,始建於戰國,明代修繕加固,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長城有各式各樣的關口,像白陽嶼這樣倖存的水關很少。 遷安市大崔莊鎮白洋玉村護城長城護法於海文介紹,白洋玉有白洋河南北流淌,現存城樓21座,儲存完好的長城4552公尺,原大門橫跨白陽河,兩端與長城相連,現江東岸臨水敵建築地基依存。
12月22日,白洋渝長城俯瞰(無人機**)供受訪者提供)。
走在村外的白洋河岸邊,寬闊的水面平靜清澈,河兩岸的環境猶如河濱公園。 “山口上下幾百公尺的河邊有很多泉水,有的冬天溫度在12攝氏度,所以水一年四季都不會結冰。 遷安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趙瓊玉說。
儘管守護著這樣的寶物,村民們卻“靠關吃關,靠水吃”,這是近幾十年來才發生的事情。 20世紀90年代,白洋玉村與周邊鄉鎮村相比依然貧乏,村里1000多人只有300多畝耕地,口糧成問題。
白洋玉村黨支部書記龔潔民說,在上級黨委的支援下,村里新建了基礎設施,創辦了企業,逐步解決了吃飯和就業問題。 2024年,村里註冊成立旅遊公司,通過建設白洋玉景區,開創了一條“致富之路”。
10月12日,白洋玉長城俯瞰(無人機**)供受訪者提供)。
很快,白洋玉村的村民們意識到,長城這一段珍貴的路段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開發,於是將景區委託給遷安市旅遊局經營,並轉身有了更好的發展:許多村民經營農家餐館和民宿酒店,一些村民經營觀光遊船,一些村民開商店和超市。 村集體富裕,村民也富裕。
於海文一家就走上了這樣的道路。 他家經營的農家酒樓有20多桌,民宿有10多個房間,一年能有10多萬元的淨收入。 他說:“隨著日子越來越好,村民們保護長城的意識也更強了,我對保護長城的意義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能保護好這份遺產。 (記者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