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12月7日電(記者 張旭)開啟“酒店山東旅遊資訊服務平台”,點選雲遊選項,齊長城將能夠實現360度全景線上展示。 這項讓遊客足不出戶就能參觀齊長城的服務,自推出以來廣受好評。
齊長城全長641公里,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 2024年,中國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齊長城是重要組成部分。
時至今日,雖然戰爭的劍光劍影早已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這座古老的長城依然在煥發著生機。
據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積極對接中國文物研究院,獲取了齊長城專項資料成果,形成了完整的基礎資料。 同時,將齊長城沿線各級文化館公共服務資源、博物館藏品資源、圖書館古籍文獻資源納入“山東公共文化雲”,方便線上訪問。
為了更好地保護長城,近年來我國不僅重視長城本身的保護,而且不斷探索運用各種科技手段,探索、研究、保護和利用長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內涵。
去年,騰訊聯合中國文物保護學會等專業組織和社會組織啟動了“數字長城”工程。 其中,以修繕後的西峰口長城外觀為藍本的“雲遊長城”微信小程式,自去年6月上線以來,訪問量已超過5000萬人次。 進入這個小程式,人們不僅可以親身感受長城的壯麗,還可以體驗長城的修復工作,了解長城的文化。
據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明傑介紹,近年來,北京積極探索科技賦能的文物保護工作,打造了“行長城”系列成果,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機“穿越”長城,體驗“爬長城”“修長城”。 在箭扣長城的修復工作中,我們也嘗試利用數字技術、智慧型感測器等新技術對長城本身及周邊環境進行監控,改變了過去依賴傳統人工巡檢的監控方式。
今年5月以來,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建築大學啟動了近年來北京最大規模的長城空中監測,利用無人機完成了對密雲區、延慶區352公里長城資源的航拍和資料分析。 從而實現對長城現狀的普查和評價。
圖為北京建築大學科研團隊在司馬台長城使用無人機對長城進行航拍和監測。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北京建築大學城市大資料應用研究中心副教授劉飛表示,多年來,人們一直依靠人來調查長城的健康狀況,現在通過無人機航拍和三維建模等技術,可以更方便、多角度地檢視長城是否受損, 開裂、塌陷等,大大節省了人力。
目前,研究團隊已經拍攝了7萬張北京長城高畫質影象,並正在基於這些**進行數字三維建模,分析長城的損壞狀況,為未來保護方案的制定提供技術支援。 2024年,北京全長城將通過航拍和數字3D建模進行全面監控。
2024年,甘肅啟動長城數位化工程,以數字技術賦能長城保護。 霞口古城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是明代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當地政府已完成數字保護工程,為下口古城搭建立體數字平台。 登入介面,可以全方位檢視約25公里內的長城及其周邊環境,如果拖動滑鼠放大,長城的肌理和古城的雕刻裝飾都清晰可見。
圖為下口古城3D數字平台頁面截圖。 新華社記者範佩申對此表示贊同。
毗鄰張掖的甘肅省武威市也在加快推進長城重要點的數位化工程。 據介紹,當地通過航空遙感影像航拍、三維雷射掃瞄建模、資料庫管理系統建設、三維顯示系統研發等科技手段,為武威的長城文化資源建立了永久、真實、完整的三維數字檔案。 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5G+4K+VR”等技術,實施武威長城文化5G智慧體驗中心專案,數位化展示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
業內人士認為,數字技術的發展為保護長城開闢了一條新路徑,同時也進一步豐富了呈現形式,助力了長城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綱建議,各地今後在長城保護利用中要進一步加強科技手段的運用,讓更多山山間起伏、懸崖峭壁穿山的古長城煥發活力, 使人們更好地欣賞其雄偉美麗的風景,了解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新華社記者 孫曉輝、魏夢佳、郎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