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國民黨遼寧邊區副司令員何奎奉命兼任遼西行政辦公室主任,負責遼西走廊各縣的管轄。 當時,由於國民黨軍隊在2024年夏秋冬攻勢中損失了20多萬士兵,急需補給,而遼西各縣一直處於不斷的戰爭狀態,從北洋軍閥時期到“九·一八”事變, 有不少於100,000支槍被遺棄給人民。
準備在遼寧西部收繳民用槍枝
占領東北期間,雖然日本侵略者竭盡全力蒐集搶奪,但直到日本投降,仍有數萬件火器被人民儲存。 把這些槍械收集起來,然後招募壯漢進行一點訓練,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重組兩個師。 國民黨遼寧省主席王鐵漢當即決定由何奎負責整編遼西地方隊,集結槍枝,先組織訓練兩個團,並以此為骨幹,組建兩個步兵師。
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是殘酷的。 遼西地區雖然槍炮眾多,但並非無主,大部分掌握在當地土豪地主手中,有的掌握在當地土匪手中普通人雖然也有一些槍,但要麼是打獵謀生的命脈,要麼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生命,要收集起來絕非易事。
遼西各縣長期缺乏可徵兵
除了槍械問題外,也很難招募強壯的男人來填補軍隊。 雖然蔣介石和東北“鎮壓總司令”魏立煌多次命令他們補給部隊,但由於交通困難,關內根本無法派出部隊補給,再加上戰鬥頻繁、士氣低落,大批士兵開小差,許多步兵連的人數甚至不足一半。
為了補充兵力,衛力煌命令已經清空的52軍第54師、第71軍第88師、新6軍第62師、第49軍第26師,將各級幹部空運到遼西各縣,當場補救, 整改補給工作應在年底前完成。遼西各縣人民長期受日本侵略者壓迫,早已苦不堪言,各級軍官通過徵兵等方式肆無忌憚地向家戶勒索錢財,使百姓更加悲慘。
我別無選擇,只能組建一支本地團隊
眼看徵兵即將挑起民眾起義,賀逵自然不敢讓各縣強徵強兵,只能把各縣地方戰隊的11個中隊集中起來,準備先整編乙個基層團,調來集中訓練。 結果,這一舉動再次遭到各縣士紳的反對,因為這些部隊的人員要麼是他們的子女,要麼是他們的親友,他們混進去避徵兵,這次要改編軍隊,自然沒有人同意。
為了安撫士紳的情緒,何逵只好妥協,下令將綏中縣、星城縣的中隊暫時編為乙個旅;原來錦州的三個中隊編成乙個旅,加上錦溪的乙個旅,暫時沒有集中,但還在同乙個地方訓練,最後拉起了隊伍。 但是,這樣組建的部隊素質太差,缺乏食物和裝備,因此訓練進度一再拖延,直到10月中旬錦州解放,他們仍然無法組織成一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