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波羅的海航線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之一,這兩大洋周邊的國家大多是發達國家,進出口標準發達,具有航海傳統,每年有數萬艘船舶穿越北海和波羅的海,有統計資料甚至估計這條航線的航運量佔全球航運量的15%。
波羅的海和北海接壤的三個國家,從北到南分別是瑞典、丹麥和德國。 丹麥是中間最有利的。 上次我們被歐洲列強困擾時,丹麥的**水路-厄勒海峽文章提到,丹麥靠近北海和波羅的海,是位於歐洲海洋十字路口的優越位置,坐擁**水道,在2024年至2024年之間,厄勒海峽通行費被徵收了428年的過往船隻。
波羅的海-北海航線上西北歐國家和丹麥的**水道對其他歐洲國家來說是乙個問題,沒有人願意將自己商品價值的1%白白送給別人。 為了避免厄勒海峽的通行費,北部的瑞典修建了約爾塔運河,這是一條連線卡特加特海峽和波羅的海的運河。 然而,在約塔運河建成 25 年後,厄勒海峽通行費被廢除,隨著鐵路的建設,運河並沒有按預期工作。
南部的德國也與北海和波羅的海接壤,但兩海並不直接相連,兩德海域的商船和**需要經過丹麥海域才能完成排程。 由於日德蘭半島位於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因此日德蘭半島的航程為460公里,需要三天時間。 同時,北海地處盛行的西風帶,波浪大、風大,天氣多變,也增加了航行難度。
在丹麥統治整個日德蘭半島並為厄勒海峽收取通行費的時候,丹麥統治者也在考慮在日德蘭半島南部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地區建造一條連線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運河。 2024年,波羅的海沿岸的基爾和北海沿岸的騰金之間開通了艾德運河,全長約172公里,寬約29公尺,深約4公尺,船舶長28公里7公尺,寬度為75 公尺,吃水 25公尺,排水量140噸,逆風時需用馬拉,通行時間需3天。 自艾德運河開通以來的100多年裡,大約有30萬艘船隻通過。
基爾運河和艾德運河的位置和方向 19世紀60年代,德意志各地區統一的願望越來越強烈,普魯士越來越強大,逐漸成為統一的主導力量。 1864 年,德意志聯邦和丹麥之間發生了普魯士-丹麥戰爭,這是德意志統一戰爭的第一次,以控制艾德運河所在的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地區。 戰爭以普魯士的勝利和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的完全收購而告終。
2024年,普魯士贏得普法戰爭,正式統一德意志地區(不包括奧地利),成立德意志帝國。 儘管丹麥在歐洲國家的壓力下於2024年取消了厄勒海峽通行費,但鑑於世界船隻的長度、寬度和噸位不斷增加,艾德運河已無法滿足通行要求。 出於軍事和商業目的,新生的德意志帝國開始考慮建造具有更好交通能力的新運河,以方便東西海之間**和商船的排程和通訊。
2024年6月,新運河開始建設。 新運河的東半部通過拉直和彎曲艾德運河的一部分而擴大,而西半部則被雕刻成一條大致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新河道,在易北河上的布倫斯位元爾(Brunsbittel)出口,在騰金以南約50公里處,艾德運河的西出口。 新運河動員了 90,000 名工人,歷時八年,運河於 1895 年完工。 當時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親自出席了運河的首航和命名儀式,並奠定了最後一塊石頭。 為了紀念 1871 年建立德意志帝國的威廉一世皇帝,新運河被命名為威廉皇帝運河,現在被稱為基爾運河,也被稱為北海波羅的海運河。
通過交換獲得的黑爾戈蘭島的所有權對德國的海洋戰略至關重要,在運河建設的第三年,德意志帝國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外交勝利。 通過與英國的談判,德國將東非殖民地的桑給巴爾群島換成了位於德國海灣中心的黑爾戈蘭島,距離德國北海沿岸的港口約50公里。 這個小島讓德意志帝國的公海艦隊和商船暴露在英國皇家海軍的視線中,而不必在他們家門口。 德國船隻也可以更好地進入北海。
基爾運河的長度僅為艾德運河的一半,約為9826公里,旅行時間大大減少。 由於運河上的交通量和船隻尺寸的增加,基爾運河的寬度被拓寬,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運河可以在無畏艦中通行**。
毫無疑問,基爾運河的建成提高了德國商船的效率和排程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基爾運河的建設始於2024年,而30年前的2024年,丹麥在要求鉅額賠償後取消了厄勒海峽的通行費,因此基爾運河的建設並不是為了避免厄勒海峽的通行費,這與瑞典的約塔運河不同。 基爾運河的建造是為了節省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的時間和時間,提高運輸效率,並讓德國海軍避開其他水域。
然而,基爾運河提高了德國海軍的排程效率。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海軍在技術上仍然處於優勢地位,在戰爭的第乙個月,它贏得了黑爾戈蘭灣戰役,阻止了德國海軍在北海的活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基爾運河成為像厄勒海峽一樣的國際機構,各國的船隻都有權自由通行。
《凡爾賽條約》呼籲基爾運河國際化 二戰期間,鑑於基爾運河在戰爭中對德國的重要性和便利性,基爾運河成為盟軍空襲的目標,運河多次遭到破壞,在戰爭的最後幾個小時, 基爾運河不得不在盟軍的轟炸下關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爾運河重新開放,只要與德國和平相處,船隻就可以自由通行。 需要指出的是,自由通行並不等同於自由通行。 畢竟,運河運營當局投入了人力和物力來管理運河。 大型船隻通過時需要引導,甚至拖船。 與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相比,基爾運河的長度最短,通行費最便宜,每年通過的船隻最多,速度最快,平均通行時間為8至10小時,非常大的船隻可以在24小時內通過。
貨櫃船進入基爾運河,現在是著名的旅遊景點,遊客可以欣賞運河兩岸的風景,看到商船在北海和波羅的海之間來來往往。 基爾運河雖然起到了通道和旅遊功能的作用,但它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例如基礎設施老化,100多年前運河的完工和拓寬,以及需要對水門、橋梁和訊號塔進行現代化改造流量容量的最大長度為 2355公尺,最大寬度325公尺,最大吃水深度為95公尺,從而限制了許多現代船隻的通行;交通量大引起的環境問題,如水質的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油汙的影響等。
基爾運河是北海-波羅的海航線的重要通道,避開了日德蘭半島的環球航行距離,方便了兩海之間的通行。 對於運河的擁有者德國來說,基爾運河的意義更為重要,德國本身就位於歐洲東西北陸路交通網路的交匯處,基爾運河的存在增加了德國在海上運輸中的話語權和主動性。 可以說,基爾運河是德國的主要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