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他摔倒了,手部瘀傷,第二天傷口感染了接下來的一周,我去醫院換敷料,手又被割傷了......小天這個大三男生的邂逅,讓他在朋友圈裡“樂於提”和“脆皮大學生”。
這是乙個最近爆炸式增長的網際網絡模因。 “脆皮”原本是乙個遊戲術語,指的是一些HP極低、脆弱的角色,在遇到“大學生”後,就成了一些容易受傷和生病的大學生的代名詞。
大學生以奇怪的方式把自己帶到醫院——有“不吃豬蹄飯頭暈”、“轉身閃腰”、“打噴嚏、椎間盤突出”等意外,還有外傷、腹痛、胸悶等症狀。 據河南廣播電視台民生頻道報道,僅在2024年9月,鄭州某醫院急診科就收治了1700多名18至25歲的青少年。
明明正處在身體很多機能都處於巔峰的年紀,大學生為何會勾搭上“脆皮”呢?在這種自嘲和調侃的背後,關於大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的質疑,也引發了不少思考。
西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溫冰帶隊參加甘肅省立大學武術比賽。 所有文章**均由受訪者提供。
不是乙個孤立的“脆皮大學生”。
蘭州大學學生馮陽靜告訴《中國青年報》和中國青年網記者,“脆皮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並不少見。 雖然她自己沒有經歷過“酥脆”的時刻,但身邊有同學在跑完800公尺後“愛提”一周喉炎,有的同學吃了螺紋得了腸胃炎,或者半夜不吃飯就肚子疼,被室友送進了急診室。
即使是正常的活動也可能導致意外傷害。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博士生曲光說,他在打籃球時不止一次摔斷了腳。 我周圍的一些同學和朋友在跑步時肌腱受傷,有些人因坐著和習而出現靜脈曲張。
作為“大學生有東西後第乙個想找到的人”,大學輔導員經常面對同學們的“脆皮”時刻。
在某大學擔任本科生輔導員的李靜柏(化名)觀察到,目前有的學生遇到小感冒就被感染了,乙個感染了另乙個;我也缺乏日常生活經驗,一不小心就會受傷。
我每學期至少陪學生去醫院幾次。 李靜柏說,最近有一次下班回家,聽說班裡有個同學暈倒了,就趕緊回學校送學生就醫,折騰後已經是凌晨3點多了。
在職這三年裡,李靜柏處理過很多類似的情況,但每次有學生進醫院,她還是緊張到做不到,“我等不及自己生病了,學生會很快好起來的。
一年一度的軍訓和大學生體質水平測試,也暴露了大學生體質下降的現狀。
李靜柏每年都要帶新生參加軍訓。 今年,她所在學院的76名一年級學生參加了軍訓,其中10%在“傷病連”,聲稱不能曬太陽、不能吹風、容易腹瀉、有關節炎等,其他學生也會因為身體原因不時請假。
我比他們大10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能跑過他們80%。 “李靜柏說。
2024年,教育部發布的第八次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體質下降嚴重,肥胖、耐力不足等問題突出。
根據教育部對115萬在校學生的抽樣複查資料,截至2024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不及格率為6高中生為 5% 和 118%,而30%的大學生,相關話題30%的大學生身體健康不合格,衝上微博熱搜榜,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
在某種程度上,“脆皮”已經成為大學生身體“亞健康”時的自嘲說法。
西北師範大學“千字文武功練”成果展。
“脆體”的背後是“脆的心”。
與中小學不同,大學有統一的體育課和運動要求,部分學生不夠自律,身體的“脆”可想而知。 馮陽晶表示,在新的環境下,大學生除了學習習,還要面對很多事情,比如“如何照顧自己”、“如何社交”等等,在這個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不順風的地方,容易導致情緒問題,誘發熬夜, 暴飲暴食等不良習習慣,惡性迴圈,使身體始終處於不健康的狀態。
在曲光看來,由於長時間在電腦前、缺乏運動、飲食和休息不規律等原因,現代大學生的身體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壯。 “脆皮”以一種俏皮的方式揭示了這種現象,但重要的是要警惕,為大學生定義“脆皮”也是一種過於簡單的標籤方法。
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有脆弱的體質,也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缺乏運動。 屈光表示,以“脆皮”為概括忽略了個體差異,可能掩蓋了影響大學生健康的內在因素,包括學業負擔、經濟問題、就業壓力等。
曲光表示,大學生需要面對英語4級或6級、計算機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各種技能測試等,還要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學習習的壓力比較大。
經濟壓力也影響了部分學生的身心健康。 曲光提到,iiMedia Consulting發布的《2024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近40%的受訪大學生提前消費500元至1000元。 超前消費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目前的經濟壓力,但也容易讓學生陷入消費陷阱,帶來負擔。
大學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就業競爭加劇,也讓大學生對未來感到更加不確定。 臨近畢業時,曲廣坦言,自己經常感到“壓力很大”,求職門檻越來越高,必須不斷提公升自己。
“脆皮”也是對當下大學生精神面貌的一種“反思”。
中國西部某大學學生心理健康中心老師林洋(化名)表示,“脆皮大學生”與之前在網路上流行的“孔一機”、“農民工”、“小鎮問題解決者”等標籤相同,反映了每個人在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對自己命運和生存狀況的思考。
這也是一種以保護自己的方式釋放壓力的方法。 林阳說,這和年輕人常說的差不多,“如果我先當小丑,先自嘲,那麼別人的笑話和言語就不會傷害我了。 大學生喜歡用“脆皮”等自嘲、自嘲的標籤來定義自己,其實是因為自己的自我認同不是很穩固,在面對學業競爭、未來職業規劃的不確定性、人際挑戰和自我認同的探索時,心理上都會有一種懸浮感和不穩定感。
大學生志願者用呼啦圈帶領鄉村兒童參加體育活動。
標籤是尋找認可或藉口
給自己貼上“脆皮”的標籤也是試圖融入群體的一種方式。 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青年教師、班主任趙玉琴表示,“貼標籤”其實是大學生常見的語義空間,他們把自己圈進這個空間裡,尋找群體認同感和歸屬感。
年輕人更外在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依靠社交**,身上有磕絆絆,隨時出現在朋友圈。 趙玉琴認為,這種對“脆皮”行為的自我定義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讓一些學生在意識到問題後進行“自救”,幫助高校教師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部分學生陷入“自知自知但無意識”的心理圈。
西北師範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溫冰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 他說,在體能測試中,很多學生不是沒有完成專案,而是有恐懼感,缺乏日常鍛鍊,所以有的學生在跑完800公尺後立即出現劇烈反應。 “現在每次做體能測試,都要讓醫護人員在現場待命。”
在體育課上,老師在設定運動量時也更加謹慎。 “如果學生沒有運動的慾望,帶著阻力,再進行一些劇烈的運動專案,上完一課,孩子們的身體就承受不了了,存在安全隱患。 ”
從2024年開始,溫冰一直在大學教體育課,最多同時教五節課。 據他觀察,大學生體質相對較弱,呈下降趨勢。 有少數學生身體有“小問題”,會抱著非常“脆”的心態放棄上體育課,告訴老師:“我受傷了,我做不到,我得照顧100天,體育課堅決不上。 ”
溫 Bing 是一名職業運動員,在他看來,身體的“脆皮”是可以糾正的,比如做**練習,“遇到困難、挑戰困難時,體質會有所改善。 難以改變的是不想運動、想'躺平'的心態。
因為預設“酥脆”,一些大學生按下“暫停鍵”進行鍛鍊,心理上陷入“想躺平躺”的怪圈,負擔加重。
有高校老師觀察到,在習,有些學生也有怕困難、不想學、不想學,但看到其他同學努力學習,就會出現情緒波動、失眠、焦慮,可能會從假“脆”變成真“脆”。
西北師範大學開展舞龍舞獅課堂教學。
建立多重支撐,需要培養“硬核”心態
為了防止大學生身心“變弱”,許多高校師生也開始主動探索有益的做法。
溫冰告訴記者,目前西北師範大學根據自身情況開設了更多特色課程,幫助學生提高體育興趣。
溫 Bing 主要負責傳統民族體育,近年來開設了一系列新課程,如健身氣功、太極拳、冰道、武術基礎等。 “這些課程不是很運動,但比較全面有趣,希望能引導和激勵同學們動起來,讓他們真正感受到運動的魅力,讓他們主動鍛鍊。 ”
西北師範大學此前就開設體育課程、成立體育社團等議題進行了討論,面向全校師生發起了“陽光體育文化節”,號召同學們線下鍛鍊,“雲上簽到”。
針對學生的健康需求,體育學院的老師們還計畫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身體,掌握運動、營養、健康相關知識。 溫冰期待更多的高校能夠重視解決體育訓練場地不足、師資不足等“短板”,營造更好的體育氛圍。
在心理健康層面,社會各界也在給予大學生更多的支援。 林洋介紹,目前各高校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並配備了相應的師資力量和設施,讓學生在遇到情緒困擾時能夠及時發洩和發洩。 同時,開設職業規劃等課程,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今年4月,教育部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新時代全面加強和改善學生心理健康專項行動計畫(2023-2024年)》,將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公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大學生在形成來自外界的支援體系的同時,也需要學會自我調節。 林洋表示,青年學生要多方面了解自己,正視一些“標籤”,進而關注自己的內心和個人情感價值的提公升,避免受到外界的過度影響,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經常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你可能會感到精神疲憊、不贊成你的行為和不安。 從長遠來看,個人會缺乏良好的西習習氣、規劃職業的能力、在困境中面對困難的勇氣,自我效能感會相對較低。 ”
林洋建議,大學生要練就一種“直率的感性”,“不僅身體不'酥脆',還要用一顆更'硬核'的心,去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挫折,讓更多的挫折和勇敢”。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