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入侵日軍進入南京。
日本對南韓和中國的看法的特點
文 |加藤洋子。
* |肱骨生病:
日本近代史上的天皇與軍隊
如何看待東亞和整個世界的局勢?選擇發動對外戰爭的考慮是什麼?在考慮這兩個問題之前,有必要考慮日本作為乙個國家的性質和日本人民的安全感。 美國歷史學家馬克·佩蒂(Mark R. Petty)Peattie在評論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的民族性格時說:
在近代的所有殖民帝國中,日本可能是唯一乙個在國家戰略思維方面朝著異常清晰的方向發展的國家。 作為乙個島國,當時的日本統治者能夠在慎重考慮的基礎上就自身安全問題達成協議。 這在全世界都是極為罕見的。 ”
日本作為近代島國,為什麼在安全保障領域追求的利益和目標得到當權者和民眾的廣泛支援?作為乙個現代化國家,日本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為什麼還要把矛頭對準朝鮮半島和中國,企圖以武力重建東亞國際秩序?
有些讀者可能不同意作者在一篇旨在討論中日關係的文章中插入對朝鮮問題的討論,但這是有原因的。 例如,如果我們考慮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的爆發,我們會發現這兩場戰爭實際上都是從日本入侵朝鮮半島開始的。 大多數時候,現代日本或日本人所持有的韓中國觀點是密不可分的。
日俄戰爭期間的日軍。
對此,我們可以參考中國古代歷史學家西島太陽的研究。 西島認為,古代日本是乙個文化落後的國家,位於隋唐帝國的邊緣,為了保持其獨立性並在國內建立統治權威,有必要製造朝鮮半島(新羅等)王朝從屬於日本的假象, 日本與中國歷代王朝的關係是互惠的。此外,朝鮮歷史學家吉野誠指出,日本最早的歷史書《日本書紀》編纂於公元720年,故意將朝鮮半島國家描繪成天皇的臣民(聖宮皇后的新羅征服、三韓朝貢等)。 對於古代日本來說,這種歷史虛構對於鞏固國內統治是必不可少的。 換句話說,在古代日本,當天皇的統治剛建立起來時,統治者已經在利用朝鮮和中國在國內建立自己的權威。
這裡的讀者可能會疑惑,國外對古代日本的理解是否真的可以應用於現代為了解決這個疑問,我想引用昭和天皇的一句話。 1946 年 8 月 14 日(昭和 21 年),正好在帝國議會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一年後,昭和天皇邀請戰敗時的鈴木觀太郎首相和吉田茂舉行茶話會。 根據內侍副主任稻田周一的記錄,昭和天皇在會上發言:
就我個人而言,我對失敗深感抱歉。 然而,這並不是日本第一次在戰爭中被擊敗,因為日本歷史上曾向朝鮮派兵,並在百村河戰役中遭受徹底失敗。 此後,日本不得不從朝鮮撤軍,開始進行一系列改革。 這些改革成為未來日本文化發展的重要轉折點。 如果以史為鑑,我們可以預見日本未來的發展道路。
白中江之戰是公元 663 年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佤國(日本)的一場戰役。 值得注意的是,昭和天皇在戰後就戰敗的責任向有關各方道歉時,以近2024年前的白村河之戰為先例。
裕仁天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拜了靖國神社。
此外,正是在公元702年(大和2年),日本開始使用“日本”這個名字,而不是以前的“和”,同時恢復了自669年以來中斷的唐朝朝貢使節(所謂的唐朝使節)。 根據日方編纂的《日本書紀》等日本史書記載,日本當時似乎已經與唐朝建立了互惠外交關係。 但毫無疑問,對這些歷史的描述是虛構的。
雖然唐朝與日本在歷史上的實際關係並不平起平坐,但以天皇為頂點的古代國家仍然製造了一種“唐是鄰居,新羅是封建國家”的外界認知,並基於這種認識,建立了自己的國內。 當時,日本雖然不時向唐朝派遣朝貢使,但並沒有加入唐朝的封聖制度。 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是因為一旦他們加入唐朝的冊封體系,他們將與朝鮮(新羅)處於平起平坐的地位,朝鮮(新羅)也接受了唐朝的冊封,日本虛構的新羅從屬於日本的說法將弄巧成拙。 古代歷史學家石田正史也指出,日本創造“天皇”稱號的動機也是為了模仿中華帝國,打造“東一小帝國”。 既然模仿唐朝的天皇自稱天皇,日本怎麼可能沒有朝貢國呢?而如果你想在周邊地區找到朝貢國,就只能看看朝鮮半島的新羅了。 這是古代日本的邏輯結構。 吉野誠也指出
從本質上講,“皇帝”的頭銜只能建立在擁有朝貢國的基礎上。 換句話說,要想讓天皇成為天皇,就必須得到朝鮮的臣服。 ”
在此基礎上,讓我們來看看明治新**的領導人之一木戶孝吉對朝鮮半島問題的看法。 1868 年 12 月 14 日(明治時代),木戶在日記中寫道,他可能會對朝鮮的“粗魯”行為負責。 如果朝鮮不肯認錯,可以舉師自責,以顯示“神舟”(日本)的民族威信。 眾所周知,在 1873 年導致西鄉高森等人戰敗的征服朝鮮的爭議中,木戶明確表示他反對征服朝鮮。 想到這裡,木戶在明治元年日記中寫下的征服朝鮮的提議就更有意義了。 那麼,為什麼明治初期主張優先發展內政、反對盲目向海外派遣軍隊的內治派代表,主張征服朝鮮呢?
2024年,對馬氏派使者前往朝鮮,傳達日本實施帝國政府的通知。 木戶的日記是在特使離開後不久寫的。 木戶日記中提到的“不尊重行為”是指朝鮮與德川幕府建立外交關係。 木戶無視天皇的**,而是與武士政權建立“個人關係”,認為朝鮮的外交政策是相當有問題的。 木戶對南韓的看法,其實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思路之上的:通過明治維新,既然日本重新確立了天皇個人政府的概念,那麼南韓自然應該屈服於帝國政府的復古日本,就像古代皇國時代一樣(當然,木戶等人所理解的所謂古代皇國形式,只是一種虛構的幻覺)。
木戶孝吉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書紀》中虛構故事的影響,這裡就不討論了。 當時,木戶絞盡腦汁,為了讓新的**擺脫明治初期的困難政治局勢。 2024年,反對派批評者批評申**,並要求盡快將歐美列強驅逐出日本。 面對國內動盪的局勢,新**選擇在推廣王徵復古理念的基礎上,用“南韓是日本的臣民國”的虛構口號統一國家。 換言之,為了確立明治國家的合法性,當時的申**認為有必要在古代神話的基礎上構建國家建設理念,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人民的團結。
綜上所述,在許多情況下,日本對韓中的看法並不關心貿易利益和領土擴張等外交關係,相反,它們具有很強的國內宣傳色彩。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當局將利用朝鮮和中國的觀點來宣傳和利用它們,以實現國內的民族團結,並在另一方面確立新政權的權威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