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第一線,先鋒隊奮戰在最前線。
突如其來的**,向全縣495個基層黨組織和全體村基工作隊吹響了“集結號”。 各支部、村工作隊成立黨員突擊隊和抗震先鋒隊,組織開展自救工作。
先鋒隊始終砥礪前行,以人民群眾的安全和需要為己任,不夜奮戰,堅守抗震救災第一線。
答:“我還沒老,我能做多少就做什麼”。
眼前的趙正和一臉疲憊,眼中布滿血絲,雙手粗糙皸裂。 現年62歲的老人是柳集鄉翠家村黨員,曾任村委會主任。 62**級已經過去了7天,趙正和還是不能休息,這幾天他一夜未眠,一直忙在救災第一線。
12月18日23:58,62 級**。 趙正和猛地搖醒了,當他意識到**時,他抓住妻子,立即跑了出去。 當他來到村里的小廣場時,地震平息了,他來不及安撫家人,於是趕緊聯絡了第六會會長趙華虎、第七會會長趙長福,“這兩個會都有殘疾人,需要挨家挨戶調查。 ”
*10分鐘後,趙正和會見了兩位總統,幾人趕到趙福佑和趙冠熙家。59歲的趙福佑腿腳不便,**,妻子跑了出來,趙福佑被困在屋子裡,“幾個人齊心協力把他抬了出來。 ”
72歲五保的趙冠熙也行走困難:“我們趕到的時候,他家已經倒塌了一半,幸好沒有受傷,從廢墟裡被搶了出來。 ”
隨後,他和幾位年輕壯碩的村民挨家挨戶調查尋找傷員,清點情況,從破敗的房屋和廢墟中救出其他傷員,清點人數,平息恐慌......村民
從19日凌晨到22日,趙正和斷斷續續地睡了不到5個小時。 搭帳篷、分發物資、協調各項事務,很少回到自己的帳篷裡,“我不老,也是共產黨員,能幹就幹多少就幹多少。 ”
老局長不等,也不依賴他,新書記率先出手。 柳雞鄉翠家村黨支部書記趙華忠第一時間打電話**、發微信,動員村里黨員分頭回家。
* 後來,村里的黨員發揮了重要作用。 趙華忠說,村里的26名黨員每天都在救災第一線,“沒人說累,大家想在一處,在一處辛苦,都是為了讓村民少受苦。 ”
b 無人失蹤。
* 就在這時,韓心鶴被震醒了,他跑到自己府下的樓下,意識到雞石山發生了一件大事。
韓新河是金川集團柳集鄉翠家村第一書記、組長,事發後接到的第乙個**是高里村村民馬一來一家被壓進屋內,要求緊急救援。
有禍,就會有黨員幹部衝鋒在前。 韓新河立即帶領潘啟新、狄凱鵬及兩名隊員和一名村幹部迅速行動,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現場,冒著不停的餘震,奮力將廢墟中的傷員從廢墟中搶救出來,送往大河家鎮醫院救治,但最終, 馬一萊母女傷勢過重,治療無效後死亡。
眼睜睜地看著兩條生命消失,實在是太難受了。 韓新河在心裡發誓,要盡最大努力保護村民的安全,不讓任何人掉隊。 在對馬一萊的父親進行心理疏導和安慰後,他立即返回村里,趙華忠積極參與村里抗震救災,緊急將群眾疏散到廣場、家門口等安全區域,清點人數,幫忙生火取暖, 用小喇叭,挨家挨戶調查災傷情況,尋找失蹤人員,及時聯絡和救治傷員,一直忙到凌晨4點左右。
* 事件發生後,他們三四天幾乎沒有睡覺,連夜清點損失,並建立了臨時救濟避難所。
如今,隨著災後重建和生產自救陸續開展,韓新河和村幹部已開始清點10個社群村民房屋受損情況,以便盡快上報準確資料,為災後恢復重建做好準備。
c.打造“四大建設速度”。
12月24日清晨,柳集鄉小紅坪村安置點傳來孩子們讀書的聲音,給原本因災襲而沉悶不堪的村莊帶來了生機與活力。 突然間,孩子們的學校被摧毀,被迫搬到避難所的帳篷裡。 氣溫驟降,寒風凜冽,對在帳篷裡學習的孩子們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甘肅建投第四建設公司得知小紅坪村小學老師的煩惱後,立即協調5間板房作為教室,組織協調桌椅、爐灶等快速進場,為孩子們打造乙個充滿愛心的教室。
這是甘肅建投四建公司為保障受災群眾冬季安全保暖的溫馨景象。
為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做好物資轉運、搶險補給等工作,12月19日晚,甘肅建投四建公司派出由臨廈專案部經理黨學偉率領的第一批黨員突擊隊員前往石園鎮小紅坪村,奮戰24小時,完成110套裝配式房屋的吊裝工作, 打造“四建速度”。
我們黨員突擊隊第一梯隊成員邢恆凱、楊偉、李軍、王熙紅幾乎連續三天通宵加班,每人睡了五個多小時,趕上工程進度,為的是讓災區群眾早日住上暖房。 截至25日,甘肅建投四建公司已完成3個安置點455套貨櫃房的吊裝工作,“確保受災村民27日能住上暖洋板房”。 ”
面對災難,基層黨組織發揮了戰鬥堡壘的作用,黨員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讓人民群眾有了依靠、有信心、有力量。 黨學偉說,越是老百姓需要的地方,越是黨員堅守戰鬥的地方。
匆匆新聞 蘭州晨報記者 丁毅 歐陽海傑 實習記者 趙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