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學時代是在莆田區大頭鎮的亭起小學度過的。 小學位於大豪山腳下,後海之濱。 當時,後海303專案還沒有封閉,退潮時,我們經常跟著大魚到附近的“海底”釣魚、捕蝦。 在我的印象中,老師們勤勤懇懇,忠於職守。 收穫季節到了,學校忙著種地,衣著考究、端莊的老師們,包括校長,都光著腳,捲起褲腿,在田裡跑來跑去,種秧種草,割稻拔豆,和我們農民......沒什麼區別成年人
詹一鳴就是這些普通的鄉村教師中的一員。
構圖小貼士:成功,從簡單的模仿......開始
改革開放後不久,確切地說,就是2024年秋天,詹先生開始接手我們小學四年級的語文班。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作文教學的奉獻精神。 當時農村孩子的社會經驗非常少見,很少有一兩篇論文可供參考。 為了彌補范文的不足,每次上作文課,詹老師都會把往屆同學的作文批改、認真抄寫,用膠水一一貼在教室的牆上,讓我們一一學習,參考。 無論你喜歡哪乙個,你都會“參考”它。 據說是參考,但實際上更像是改頭換面,稍作修改,增加了一些你熟悉的東西。 一些懶惰的男同學乾脆一字不差地抄襲東西。 我們“參考”並上交作文改正後,詹老師會要求我們再抄一稿,交給他儲存,留給下一批學生繼續“參考”。
現在看來,這種作文教學方式有畫葫蘆的機械位置,但在課外書匱乏的時代,這也是一種很不錯的方式,從范文開始,從臨摹,到重寫,作文更具操作性,學習起來也不覺得頭疼。 在講解那些好的范文時,他會很興奮,手舞足蹈,吐口水。 特別是他,他非常高興地大聲朗讀了一首他認為參考性很強、演奏自由度很強的傑作,他高興地大聲朗讀,這讓讚美者感到自豪。 當時,他在法庭上稱讚了我的幾篇文章,這應該對我未來的文學道路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他在教學中的認真和努力,為後走上教師講台樹立了榜樣。 大學畢業在老家的中學任教時,偶爾在莆田市黨報上發表幾篇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詹老師很開心,有時還會踩著他那輛有些破舊的自行車(鳳凰還是永久的,我忘了),親自去中學祝賀我, 鼓勵我努力寫作,力爭“一寫就成名”。回去後,他經常在同事面前表揚我,為自己是個“好學生”而自豪。
在我的記憶中,在車站旁邊的大頭第一中學舊址拐角處的一家臨街小餐館裡,詹老師和我炒了幾道簡單的菜,喝了兩瓶啤酒。 當暮色瀰漫在沿海土地上時,他向我揮手告別,跳上自行車,用力踩著踏板......朝三公里外的迎前小學方向行駛
更認真的人:為了糾正教材中的錯誤,他給教育部等單位寫了12次信......
亭琪小學、大頭中心小學、西湖小學、迎前小學。 這些“點”,就是詹一鳴先生生前的工作軌跡。 在同事們眼裡,他講課的認真態度和對教材的研究有時幾乎是苛刻的,他幾乎痴迷於“吹毛求疵”。 印象最深的是,他曾8次“去書本”糾正《思想與道德》教科書中的錯誤。
2024年秋天,詹先生因身體不適,被要求改教思想道德課。 有一天,他在準備一堂課時突然大吃一驚,原來發現剛發出的小學《思想道德》第二卷(2024年11月第一版)有20多個錯誤。 例如,在第一課開始時,“我們愛學習”的“我們”應該輕聲發音(無需標記聲調),但課本錯誤地將“我們”標記為陽平音;再比如第五課第五段“東東向小蘭借了一塊橡皮擦,還給了小蘭:”謝謝。 這句話顯然省略了“說”二字。 全書共13課,除第三課外,至少有1個錯誤,最多是6個!
教材中的錯誤不是微不足道的。 本著對下一代和人民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他找到莆田中學一位專門研究漢語的資深教授,謙虛地請教。 為了方便改正和糾正,他還在病中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小心翼翼地剪掉了課本上的一些錯誤,並在課文末尾又貼了一張紙。 隨後,他於2024年4月向省教育廳、省普通教育廳、省教委基礎教育廳、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教育部......他一次又一次地踩著自行車到離學校6裡多遠的大頭郵局寄信,一共寄了8封信。 當時,他雙腿坐骨神經痛已患上多年,夜間疼痛常常難以忍受。
真誠的,金石是開放的。 詹律師的意見最終得到了有關各方的認可和讚賞。 今年秋季學期伊始,當他仔細翻閱2024年9月新版教材《思想與道德》時,他驚喜地發現,自己指出的錯誤已經一一改正
本著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在短短三年時間裡,他給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省教育出版界有關負責人寫了12封信,誠懇地指出了包括小學語文在內的一些教科書的缺陷和不足。 令人欣慰的是,他的建議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對錯誤教科書的改版進行了改正。
生命盡頭的告別:嚴謹的教學生活的最後寫照......
2024年5月6日,我震驚地得知詹先生不幸去世,享年62歲。 第二天凌晨5點,我早早起床洗漱,驅車直奔百里外的平海鎮,為我尊敬的老師詹一鳴送行,詹一鳴是一位有抱負、深情的鄉村語文教師。
晨曦中,我給單位領導發了一條請假簡訊,心情莊重地上路了。
早上7點左右,我驅車前往大頭鎮迎前小學。 這是詹先生退休前的最後乙份工作,他的許多同事都準備為他送行。 他們五個人上了我的車,一起去了平海。 汽車在蜿蜒的鄉間小路上緩緩行駛,一路上我握著方向盤,表情嚴肅。 我心中的翅膀飛向了遙遠的過去,想起了我善良的點點滴滴。
在乙個叫北橋的沿海小村莊裡,我們走進乙個院子,這裡已經有很多哭聲了。 我認識的一些人,還有更多我不認識的人,正在哭泣,或窒息,或站在聖靈面前。 古樸樸素的骨灰盒前,是老師的相框,頭髮花白,冰冷的眼神看著眼前的眾生,就像他年輕時教我們的場景一樣,臉上滿是認真細緻,卻不再有時不時綻放的幸福笑容。
按照沿海的習俗,我付了201元給乙個負責葬禮的中年男子(多了1元,意思是“出頭了”),算是“鞭炮錢”。 房東回覆我100元。 上山下葬的時間有嚴格的規定,取決於潮汐的“流水”。 不到8點鐘,鞭炮響起後,詹先生的乙個兒子抱著一條燃燒的“草蛇”帶路,另乙個兒子抱著骨灰盒。 經過一條蜿蜒的小路,他來到了西邊的一座小山丘上,他的家人在那裡為他的導師建造了一座新的住所,一座青石、製作精美的墳墓,比傳統的墳墓小得多。 近年來,火葬制度在莆田農村地區得到了廣泛實施,但相應的墓地並沒有真正在農村建成,所以在很多地方,火化後,骨灰盒都要送到山上安葬。 很快,骨灰盒被送到了墳墓,親戚們跪在墳墓前,捶胸頓足,哭泣。 我和同事們站在一旁,默默地在心裡祝福著我們的老師,祈禱他在天堂的靈魂早日安息,從此能夠放鬆,他不必被疾病折磨,他不必擔心孩子的生計, 而且他不必對世界的汙穢感到憤慨。告別逝者,身臨其境,善良的人像我一樣,難以抑制內心的起伏,淚水從眼眶中迸發出來。在眼中含著淚水的迷茫中,我和幾位老師回憶起詹老師生前的諸多優點,他嚴謹的教養,以及與人打交道的熱情。 低聲嘆息,是啊,生命苦短,生命脆弱,站久了,嘆息。
送死者參加葬禮後,習慣上不回去。 在沉默中,我們沿著另一條蜿蜒而艱難的田野小路走回了老師荒廢的家。 有好幾次,我回頭看了看長長的送葬隊伍,其中既有詹先生生前的家人、親戚朋友,也有詹先生的許多村民。 他們中的許多人,無論是他們自己,還是他們的後代,或者他們的子孫,都曾經是老師的學生,他們聽過老師生動詼諧的講課。 或者,在漫長的歲月裡,我請詹老師寫春節對聯,給家人寫信,或者請老師幫忙教育不聽話的孩子。 或者,在炎熱的暑假裡,讓詹老師手拉手教他們的孩子如何寫作文、毛筆或鋼筆。 所有這些都是免費的。 我常常想,農村教師,尤其是老年教師,他們不看重錢,他們誠實,他們樸實,這是他們最可貴的品格。
從繁忙的新聞工作中抽出時間回到農村參加一位小學教師的葬禮,對我來說是乙個完全有意識的舉動。 古人說他一日當老師,一輩子當父親,更何況他曾經很愛我,在教書和人格上對我影響很大。 毫不誇張地說,他是一名老師。
葬禮結束後,我回到他家,聽他女婿說,2024年5月4日晚上,被病痛折磨得筋疲力盡的詹先生再也說不出話來。 臨終前,他用力示意,讓家人帶上筆和紙。 他握著顫抖的筆,鄭重地寫下了“死亡時間”四個字,提醒家人記住他死亡的確切時間......時機成熟時他一生都在致力於學習,他從不馬虎和粗心大意,以至於在他去世時對他死亡時間的嚴格記錄不允許有絲毫錯誤。 “死亡時間”四個字,成為詹老師嚴謹教學生涯的最後寫照。
詹先生出生於平海漁村乙個貧困家庭,生前育有一子二女,大部分不是從事經商就是打工,只有二女兒夫婦在農村小學任教,繼承了他的衣缽,使他的事業接班人。 在他去世九年後,他的小兒子也因病去世,並和他一起去了。
時光荏苒,詹老師離開了我們,轉眼間已經過去了14年......
*:莆田晚報 林雙華。
責任編輯:徐博英。
編輯:林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