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為、PIKA、小公尺等聯合建設薄膜產業化實驗室,到PIKA的爆火,再到創業......中國首部AI全流程生產《愚公移山》。行業頻發的新發展,似乎預示著國產電影將在2024年開始加速進入新的製作階段,國產AI電影熱潮即將到來。
此時,以華為為首的底層科技公司紛紛加入賽道,或許意味著國產電影製作即將開始一場彎道超車競賽。
華為進軍影視行業,為何而來?
科技公司正在加速進入AI影視行業。
今年11月初,電影產業化實驗室宣布將與華為、小公尺、商湯科技、鼠兔實驗室等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探索利用AI技術打造電影產業化30。
同月底,剛剛加入電影產業化實驗室的創業公司Pikalabs,首次在全網公開發布AI Generator 10 測試版。
事實上,科技公司布局影視數位化、智慧型化賽道的痕跡早已存在。 以華為為例,2024年,華為雲與明羅影業、中國電影研究院、上海度假區管理委員會在5G數字影視產業和中國影視產業化方面達成長期戰略合作。 2024年,華為還將與華策影視在數字版權保護、影視製作技術標準建立、人工智慧在影視行業應用等多個維度開展合作。
這背後的核心邏輯在於,AI技術為影視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增量價值,這反過來又帶動了眾多科技公司的加入。 根據彭博行業研究報告,生成式人工智慧市場將從 2022 年的 400 億美元增長到 13萬億美元,預計未來10年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42%。 其中,東吳指出,在降本增效和創意的巨大需求下,影視行業全面的音文是生成式AI的優質落地場景。
相反,在當前時間點,以華為為首的AI技術公司紛紛進入AI影視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國內影視行業正試圖加速生成式AI在行業中的落地,促使AI賦能影視行業。
就像 Pika Labs 1 一樣,一經發布就一炮而紅,全網一熱0也從側面印證了AI影視應用距離商業化已經不遠了。 資料顯示,pikalabs10 發布後,為 **帶來了 200,000+ 的訪問量,11 月環比增長 62 次8%。
一般來說,在新產品、新技術或新興產業商業化的早期階段,率先實現業績的環節,總是更能打動資本。 在AI領域也是如此,與技術端相比,AI應用端作為直接實現盈利的第一環節,能夠更好地打動以產業化初期尋求收益為主要目的的投資者。
而這一次 pikalabs10採用全新的AI模型,展示了生成100%純文字**的能力,以及3D動畫、動畫、**、電影等不同風格的生成和編輯的應用能力,證明了AI影視應用的產業化指日可待,商業價值即將實現。 因此,訊息一出,瞬間點燃了二級市場AI生成概念的炒作。
資本的故事總是讓人沉溺其中,而華為作為國內AI底層技術的絕對掌舵人,以及眾多科技公司的大力參與,似乎為理想和現實增添了積極的一筆。 那麼,加速“AI”的加速,又會給國內影視行業帶來怎樣的機遇呢?
華為的到來,正好是國產電影迎來機遇的好時機
回顧內容產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在過去多年的網際網絡時代,以資訊網路技術為基礎的底層技術發展日趨蓬勃,是內容產業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也是產業更新迭代中不可或缺的支撐點。
因此,當前AI技術對電影產業的衝擊,或許能為中國電影的產業化帶來不可估量的機遇。 華為產業發展副總裁閆星表示:“隨著雲計算、XR、AI等技術的快速發展,虛擬製片快速推動了影視質量和效率的公升級。 “行業的每乙個環節似乎都在經歷著重構,影視產業的產業化也進入了技術賦能階段。”
此時,以華為為首的科技公司已經成為影視行業不可或缺的力量,助力科技賦能電影製作全流程。
以華為為例,截至目前,華為已構建了覆蓋前期創作、中期拍攝、後期製作、發行全流程的數字影視服務平台,為中國影視產業數位化、智慧型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底層技術支撐。
在內容創作方面,華為影視數字服務平台可以將創意轉化為視覺形象,為導演和製片人提供直觀的參考,確保創意貫穿整個專案,避免後期的大量修改和返工,在一定程度上節省整體製作時間。
在拍攝方面,我們將為內容製作公司打造可靠的雲原生內容生產線。 AI等新技術正在推動影視製作向虛擬拍攝轉型,數字原生內容數量需求增加,進而產生海量算力、遠端協同、柔性輕資產運營等對效率和質量的要求。
MetaStudio平台是華為雲打造的數字內容生產線,支援更高效率、更高精度、更低成本、更智慧型的數字內容生產。 滿足傳統影視製作需求,同時提供數字原生內容的雲創作。 其中,MetaStudio擁有模型製作、資產管理、內容編輯、物理和雲渲染五大能力模組,推動行業數位化轉型公升級。 以中國影史票房第一的《長津湖》為例,它利用華為雲渲染基地,為後期製作團隊提供澎湃的渲染算力。
在後期製作方面,借助AI技術,可以建立虛擬角色和特技,不僅可以為內容創作提供廣泛的可能性,還可以利用**智慧型編輯來提高後期製作的效率和效果。 以商湯科技為例,憑藉其先進的影象識別和處理技術,先後與《阿凡達》系列、《星球大戰》系列、《復仇者聯盟》系列、《建軍大戰》等多部大製作合作,顯著提公升了電影劇情的視覺效果和真實感。
此外,先進的硬體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創作者的意圖,為影視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視聽體驗。 除了影片的劇情內容外,終端體驗也是決定性因素之一。 華為HDR VIVI技術能夠精準把握流程的每一步,助力後期製作充分展現創作意圖,在多種裝置上實現極致體驗。
除了科技賦能產業的更多價值外,對於整個電影產業來說,隨著科技公司的快速湧入和人工智慧技術等核心技術的日益成熟,或許重塑全球電影格局,為國內電影產業迎來史詩般的機遇。
雖然2019-2024年國內電影市場從疫情中恢復良好,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在全球電影中的影響力也有所提公升,但當時的票房仍以中國市場為主。 而在2024年,隨著全球影視市場的復甦,美國將重返全球第一的票房市場,全球票房收入只有4部國產片進入前50名,前10名中有8部在美國出品。 以荷里活五大製片方為首的海外製片巨頭,依然佔據著全球主要地位。
因此,中國電影仍然需要乙個機會,嘗試徹底走向世界。 在全球影視行業增長相對低迷的背景下,AI+電影的到來或許會給中國電影帶來這種可能。
一方面,即使是荷里活出品的大電影市場,目前也比較薄弱。 北美票房統計**資料顯示,2024年北美票房前10名的電影都是續集電影,很多頂級作品在票房上都沒有達到預期,其他荷里活電影大多整體表現艱難。 主要原因是荷里活商業片的模式和套路太多,讓觀眾產生了“超級英雄疲勞”。 2024年《閃電俠》《藍甲蟲》等大作的慘淡結局證明了這一點。
相反,中國影視行業整體上公升趨勢沒有改變。 雖然受疫情影響,中國已不再是全球第一大票倉市場,但昔日的輝煌並非偶然。 資料顯示,2024年《長津湖水門橋》闖入全球前十,排名第九;此外,截至2024年11月13日,中國電影票房重回500億元,中國電影佔比達到834%,而進口片僅佔16部6%。
國產片成中堅力量,荷里活光環“失敗”。 截至發稿,國內票房前10名影片均為國產片,涵蓋現實題材、懸疑犯罪、科幻、民族情懷等多種題材,內容和製作技術創新層出不窮。 相比之下,前20名中,只有《速度與激情10》《阿凡達:水之道》《苞苓之旅》,以及中美合拍的《巨齒鯊2:深淵》等幾部荷里活大作,尤其是最新的《驚奇隊長2》即使沒有“國內保護月”,觀眾依舊不願意看。 缺乏新意和不接地氣是大片不為觀眾買單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普遍的顛覆性技術變革很容易帶來產業格局的重塑。 人工智慧賦能電影產業後,其商業模式和內容形式很可能被顛覆,而此時,中國影視產業或許能夠借助科技公司抓住百年一遇的機遇。
以2024年最有價值、最引以為傲的《流浪地球2》《風神第一部》《長安三萬里》為例,都在運用大量的AI技術,以不同的風格展現出不同的價值輸出。 其中,大規模運用人工智慧技術的《流浪地球2》已在全球38個國家和地區上映,並“走進”了維也納聯合國總部。 借助更先進的技術,中國電影加速走向世界,滿足觀眾需求,通過價值傳播提公升中國影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此外,近日,導演唐吉利和多牛科技正在嘗試利用AI技術,整合中國遊戲產業和百年影視產業的各自優勢,開闢“遊戲電影化”的創新模式,或許會開啟中國電影產業化的新局面。
總而言之,在科技創新浪潮的助力下,“目前,中國電影在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過程中,已經進入了試圖創造世界電影新格局的階段。 正如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紅所說。
總結
AIGC浪潮席捲全球,包括華為在內的科技公司正在加速影視產業轉型,為影視製作提供新的創作模式和思路。
但需要明白的是,技術只是內容創作的基礎,內容才是影視製作的核心血肉。 因此,在彎道追夢時,創造和利用好先進的電影製作技術只是一回事,關鍵是要依靠優質的創意內容、創意剪輯師、導演和製作團隊,打造出更多高質量的大片。
作者:南鷂。
*:松果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