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郝和他的“奶奶作坊”給江南特產帶來了火——
暢銷全國各地的甜蓮子,被奶奶們笑著剝皮
點鈔機響起,71歲的戴鴻翔和同齡的“小妹妹”眼神都歪了。
戴鴻翔是杭州市臨平區新餘村人。 最近,她和同村的奶奶們靠剝三個半月的蓮子賺了——人均1萬多元。 “我孫子今年要結婚了,是時候給他乙個大紅包了!戴鴻祥說。
給奶奶們錢的,是“奶奶作坊”的創始人**郝,被她們稱為“小紅”。
戴鴻祥(左)從**郝(右)手中接過工資。
10年前,**郝還是一名會說英語並在美國學習經濟學的國際學生八年前,他還是一名白領銀行職員,偶爾說一口杭州話,在杭州市中心打工現在,他是乙個新農民,能說一口流利的臨芳方言,在田裡跑來跑去。
2024年底,在家鄉建德吃白蓮花長大的郝先生創辦了杭州聯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在臨平擁有1300多畝荷塘。 每年6月,到了“荷葉何甜田”的荷花採摘季節,**郝氏都會從附近村子招募近百名60歲以上的老奶奶,做荷子採摘、剝皮、檢驗、包裝等工作。
奶奶們剝的蓮子被送到全國各地的盒馬鮮生店,最終出現在北京、廣州、武漢、習等地的美食家手中。
開啟社交軟體,搜尋關鍵詞“赫馬”和“蓮子”,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的吃貨都在追尋奶奶的工作成果——“甜”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這些蓮子有11級甜度,可與柑橘相媲美。
蓮子越新鮮越好吃,為什麼千里迢迢來到遙遠的城市,卻仍然廣受好評?
*郝某的回答是因為新技術:這顆果蓮子是他和父親選來的兩年時間,跑遍了全國各地生產蓮子,為了保持它的口感,國際果蔬市場採用的冷鏈保鮮新技術也被引進了, “在蓮子明顯失水、失糖之前,24小時內採摘、預冷、包裝,上架鮮馬鮮生全國各地,蓮子可以保鮮5天。” ”
而戴鴻翔的回答更是詩意:“因為我們笑著剝了皮。 ”
每年夏天,“奶奶的工坊”是附近村子裡最熱鬧的地方。 在舒適的空調房裡,60歲至79歲的老奶奶們穿著工作服,戴著口罩和手套,聊天,手裡捧著荷莢,脫粒荷子,小心翼翼地分割,每天加工2噸荷子。
體力勞動很輕鬆,身邊有熟悉的姐妹,但聊天的環境已經從村門口大廳變成了車間。 對於戴鴻祥來說,這份工作價效比很高,“我工作3個多月就能賺到1萬多元,而且不辛苦,孩子也挺放心的。 ”
奶奶們正在剝蓮子。 照片由Linpingrong ** Center提供。
與浙江大多數農村一樣,新餘村老齡化程度較高,戶籍人口2700人,其中65歲以上老人近800人,其中近200人曾在“奶奶作坊”工作過。 雖然每年蓮子的生產季節只有3個多月,但3年後,奶奶們也領到了450多元的工資。
元旦期間,每個人都有新的工作要忙起來。 以蓮子銷售鏈為基礎,郝某和團隊正在與蔬菜鏈合作,讓“奶奶工坊”每年都能跑得更久。
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共建成“工夫作坊”7683戶,共吸納農民就業崗位35人5萬人,人均月收入2600元左右,真正實現了“人人有事,家家有收入”。
【點評】因地制宜,促進共同富裕
在“奶奶的作坊”工作,對於戴鴻祥等奶奶來說,算是“多掙錢、少工作、離家更近”。 在浙江,像戴鴻祥這樣的低收入農民是去年初發布的“擴大中產”“降低低”行動計畫的重點人群之一。
** 總書記指出,“促進共同富裕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還在農村。 ”
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如何分享發展成果,是促進共同富裕面臨的核心問題之一。 隨著運輸、冷鏈等技術的發展,蓮子的保質期得到了延長。 採摘荷莢、剝蓮子等勞動密集型工作,具備吸收老年人就業的條件。 “奶奶工坊”安排好村里的生產加工環節,讓老人在家門口找到工作,增加收入。 這種基於當前農村勞動條件的個性化政策,是促進共同富裕的現實路徑。
202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走訪新餘村等地,在隨後的“三農”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農業可以興萬業,農民可以富全省,農村穩定才能大局穩定”的重要論斷。
後來,新餘村把曾經黑臭的黑魚塘改造成美麗的荷塘,然後在荷花池周圍做工業用品,建起了“奶奶作坊”,這是根據村里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探索的一種方式。 根據規劃,到2024年,浙江將建成10000個“功夫作坊”,實現山區26個縣鎮和鄉村振興重點村的全覆蓋。
根據不同村鎮的資源條件和勞動力構成,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地建設農村產業,讓更多的農民致富。
超新聞記者 張淼 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