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王磊)中國援外醫療隊用仁愛築起“健康之橋”
新華社記者 李恆.
累計派出近3萬名醫療隊員赴76個國家和地區,救治患者近3億人次與43個國家的48家醫院建立不同形式的對口合作;與相關國家合作建立25個重點臨床專科中心,引進數百項新技術,從“輸血”援助轉向可持續的“造血”合作......
今年是中國向外派遣醫療隊60周年。 記者從國家衛健委8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60年來,我國援外醫療隊覆蓋面廣,數量和質量不斷提高,幫助當地醫生提高醫療水平,留下了一支“不能帶走的醫療隊”。
12月8日,國家衛健委召開新聞發布會。 新華社記者李恆 攝。
共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了近3萬名醫務人員。
2024年4月,中國第一支外國醫療隊抵達北非阿爾及利亞,標誌著中國半個多世紀的醫療救助開始了。
國家衛健委國際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何志華表示,60年來,中國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了近3萬支外國醫療隊,建設了130多個醫療衛生設施,救治了近3億名患者,為許多國家培訓了10萬多名醫務人員。
2000多名中國醫生獲得受援國國家級榮譽,50多名團隊成員在國外......死亡他說,中國援外醫療隊60年的歷史,體現了中國與中國人民、世界互助合作共贏的理念。
對外援醫救是一項長期而紮實的工作。 如何保障醫護人員的後勤保障和健康安全?對此,北京市衛健委黨委書記、副主任鐘東波介紹,從北京的實踐來看,主要包括:千方百計保障隊員健康,建立線上跟蹤系統,了解援外隊員的身心狀況, 並給予及時的支援和指導;為醫療隊提供充足、及時的各類物資供應;努力提高醫療隊員的能力和水平,通過遠端系統提供最新的疾病防控方案和診療指南。
何志華表示,下一步,中方將繼續根據受援國需求,向有需要的發展中國家派遣中國醫療隊,進一步推進與對口醫院的合作,通過派遣短期專家組、臨床教學、學術交流、遠端指導等方式,支援受援國建立重點專科中心。 同時,我們將繼續發揮傳統醫學的獨特作用,加強公共衛生領域的發展與合作,不斷開創對外醫療援助新格局,更好地服務和構建人類健康共同體。
中醫藥在對外醫療救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凝聚著中醫藥的博大智慧。 首支中援柬埔寨中醫抗疫醫療隊組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肺科副主任範茂榮表示,作為呼吸科的中醫師,在柬埔寨執行援外醫療任務時,醫療隊主要採用中醫或中西醫結合的診斷和疑難解症, 當地居民的常見和常見疾病。
起初,柬埔寨患者的比例並不高,只有15%左右,但隨著醫療隊中醫診所在當地華人同胞中的影響力逐漸增加,當地患者也來到了中醫門診。 範茂榮介紹,醫療隊帶來了針灸、拔罐等簡單易用的中醫適宜技法,柬埔寨民眾逐漸接受和認可中醫。
範茂榮介紹,醫療團隊在援外醫療工作中梳理了10餘種中醫主導疾病,並根據當地氣候、飲食習等情況制定了中醫診療方案。 同時,團隊成員根據各自專科不同,深入受援醫院各專科會診,參與當地疑難、危重、急診患者的病例討論,用中醫藥提公升受援醫院急危難病的療效。
留下“帶走不了的醫療隊”。
教人釣魚勝過教他釣魚。 除了提供直接醫療服務外,中國醫療隊還繼續幫助培訓當地醫療隊,促進當地醫療技術的改進。
2024年,埃博拉疫情肆虐非洲,醫療隊全體隊員堅持如期參加援外醫療工作,按計畫赴畿內亞,在當地開展防疫培訓,培訓了近1700名公共衛生人員和社群工作者,支援當地埃博拉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工作。 贏得了畿內亞和人民的高度讚譽。鐘東波說。
在畿內亞,中基友好醫院初步實現了“大病不出國”的目標。在坦尚尼亞建立心臟病學中心大大減少了該國患者出國旅行的需要,同時該醫院也吸引了來自鄰國的患者尋求醫療......何志華介紹,中國援外醫療已從“輸血”援助轉向可持續的“造血”合作,幫助受援國提高醫療服務能力。
中國援盧安達醫療隊隊員、內蒙古自治區第四醫院主任外科醫生李俊生,是對外醫療援助的“老兵”。 他說,作為一名中國醫生,在異國他鄉看到需要治療的病人,盡我所能幫助他們擺脫痛苦,挽救生命,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國援外醫療隊既是人民健康的守護者、中外友好的傳遞者,也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全球發展的貢獻者。 6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白衣天使遠赴異地繼續奉獻,以精湛的醫術生動詮釋了中國醫療隊“不怕苦、甘愛、救命救傷、愛無疆”的精神風貌,譜寫了一首異國他鄉的大愛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