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德陽。
有句諺語說,“薄麥厚豆坑死人”。 意思是說,大麥不能播得太薄,大豆不能太厚,否則就沒有好收成,一旦違反這個規律,收割時就會有一顆死心。
這是老農戶根據多年的經驗總結出的一段農業生產知識。
陶淵明在《歸園牧家》中寫道,由於不精通莊稼,“草上豆子長,秧苗稀疏”,於是他早起晚睡清理雜草(晨興荒涼,他帶著月亮和荷鋤回來)。
“草森”當然不好,但“豆芽”很好。 然而,陶淵明卻以為是因為“草生”才導致“黃豆苗瘦”,以至於他緊張到擔心收成不好(衣服弄髒並不可惜,但他沒有違背自己的意願)。
由此看來,陶淵明雖然會寫詩,但並不擅長種莊稼。
陶淵明厭倦了官場,回到農村自力更生。 要知道,很多有經驗的老農民,經過辛苦的一年,他們一家人很難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更何況是乙個放棄官職、隱居歸鄉的學者
如果你自己做,你不一定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
那些一輩子沒有面對黃土,背對著天空的窮人,可能最終無法“許願不違背”。
在依靠天空作為食物的時代,各種天災和人為災難時有發生,想要有豐收,恐怕就得靠運氣了。
同樣有點奇怪的是,莊稼人最關心的是大麥或大公尺的收成,大麥或大公尺是全年的主食。 大豆不是主食,只有主食充足,可以說只有吃飽了,才會想到改善生活。 大豆採收前可以喝青毛豆,黃豆採收後可以榨油或燉豬蹄,黃豆芽可以和黃豆一起炒......難不成陶淵明在準備點心?畢竟陶淵明愛酒,他寫了《飲酒二十歌》,可見一斑。
從他那“十多畝方屋草屋”來看,陶淵明不是地主,更是富農。 很多農活大概都不需要自己幹,不然他就忙不了了,十多畝地,沒有四五個勞力,很難完成春播秋收;再說了,陶淵明業餘時間寫詩、耕種地,還經常喝點酒,怎麼會有時間和體力幹莊稼工作呢?
陶淵明的種地有點像現代作家在經歷生活,要想寫出好的作品,外行人不好,必須要有親身經歷,才能寫出接地氣的作品。
看完陶淵明的詩,我覺得他能不能種莊稼並不重要,畢竟他比很多“四體不勤、不分糧”的讀者要好。
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並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