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美國一直對印度示好,雙方關係進入蜜月期。 然而,最近的情況使這個蜜月期即將結束似乎很微妙。 印度一向以踢臉著稱,不顧美國的示好,印度還是做出了一些違背美國底線的舉動,比如僱傭**來美暗殺美國人。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底線,尤其是那些主權國家。 在美國看來,印度的行為已經觸及了美國的底線,這可能會影響兩國關係的方向。 毫無疑問,美國的底線是國土安全。
無論是二戰初期的偷襲珍珠港,還是冷戰時期的古巴飛彈危機,都表明了美國維護祖國安全的決心。 911事件後,美國奮起追趕,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種種事件表明,美國視國土安全為生命,決不容忍任何威脅國土安全的行為。 因此,印度在美國僱傭**人的舉動無疑激怒了美國,成為導火索。 然而,美印關係惡化並不孤單。 印度對巴以衝突的態度也是乙個主要因素。
最初,莫迪明確站在以色列一邊,成為世界上第乙個公開譴責哈馬斯的國家領導人。 然而,隨著衝突的持續,數以萬計的巴勒斯坦平民被以色列的炮火炸死,這引發了更多的關注和爭議。 長期以來一直自詡為“發展中國家領袖”的印度,最近似乎發生了一些變化。 在上週的聯合國大會上,印度投票贊成一項決議,呼籲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立即停火,這被視為印度改變基調的標誌。 在西方世界,對以色列的支援被視為政治正確,而反對派則被視為異類。
因此,印度在巴以問題上立場的改變,似乎是西方政治中的“走鋼絲”。 另一件事是,美國似乎已經看到了印度的本來面目。美國此前曾試圖支援印度,以取代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作用,但近年來的接觸使他們意識到,印度取代中國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這導致美國懷疑印度是否值得下注。 因此,美印關係的蜜月期基本可以宣告結束,拜登甚至拒絕了莫迪的邀請,放出不參加印度共和國日慶祝活動的訊息。
兩國領導人之間的敵意也意味著美印關係可能不再像以前那樣“膠水般”發展。 如果沒有美國的支援,印度可能會面臨更加困難的時期。 印度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已經存在差距,所以印度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與中國建立良好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