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起源於農業,農業從大約12024年前開始成為早期文明賴以生存的基礎。 穀物和牲畜的馴化,水利工程技術的發展,天文學和幾何學都是為了農業,不難理解它們是農業發展的結果,因為有了農業,就有可能創造足夠的能量來養活更多的人,特別是那些不從事糧食生產的人。 這些人可能是工匠、社會管理者,甚至是專門研究知識的人,他們對文明的出現至關重要。
那麼農業是如何產生的呢?由於文明開始之前沒有文字記載(相應的歷史稱為史前史),今天的人們只能根據考古證據推測原因,這導致了學者之間的不同分析。 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農業階段是人類早期發展的必然階段,人類不可能超越農業階段,從游牧狀態走向工業文明,因為定居是文明的基礎,農業和定居是密切相關的。
在離開非洲後的數萬年裡,人類以狩獵採集為生。 長期以來,學者們認為人類過著非常艱苦的原始部落生活,其質量遠低於農業社會。 但到了2024年,美國學者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llins)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狩獵採集的生活實際上比早期農業時代更悠閒、更快樂。
有兩個主要證據支援這一觀點。 第乙個證據是考古發現,雖然狩獵採集時代的嬰兒死亡率很高,但一旦到了十幾歲,他們通常能活到三四十多歲,有些人甚至活到七八十歲。 然而,在進入農業社會後,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下降到只有幾個青少年,可能是因為他們太難吃了,吃不飽了:此外,在人類定居之後,瘟疫對人口的威脅遠遠大於遷徙狩獵採集時期。
第二個證據是,今天仍然依賴狩獵採集的非洲部落每天只需工作幾個小時就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來生存,而在農業文明末期,農民仍然不得不每天在黃土上工作10多個小時,以避免饑荒的威脅。 從高效獲取能源的角度來看,人類似乎不應該被束縛在土地上,但那時農業就不會出現。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農業興起,人類定居,這與人類進步必須伴隨著能源獲取效率提高的原則背道而馳,所以一定有更重要的原因。
《人類簡史》一書的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認為,馴服小麥的不是我們的祖先,而是馴服人類的小麥,導致了人類的定居。 這個想法相當新穎,引起了很多關注,這使得這本書成為暢銷書。 然而,這種觀點缺乏內在邏輯,因為人性決定了他們不願意花更多的時間獲得更少的食物。 如果他們發現農業比狩獵採集者更好,他們就會立即回到原來的方式。
反對這一觀點的另乙個證據來自對今天仍然游牧的少數剩餘民族的研究。 今天,中亞的一些草原上仍然居住著以水和草為生的人們,他們每天都可以輕鬆獲得所需的食物。 他們國家的**試圖將他們搬到城市中,過上更現代的生活,但這種努力往往是徒勞的,因為不擔心食物的游牧生活對他們來說更悠閒。 南部非洲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那裡的人們沒有動力在工廠工作賺錢,因為他們每天聚集幾個小時來謀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農業的興起需要乙個更好的理由,這個理由可以歸納為:雖然狩獵的生計方式在單位時間內獲取能量的效率更高,但乙個地區所能獲得的能量總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農業具有更高的總能量來養活更多的人口。
優質作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