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大師”是指唐宋時期的八位散文詩作家。 他們是唐代的韓禹、劉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公及宋代蘇遜、蘇軾、蘇哲三父子。 “唐宋八家”的說法始於明初朱友的《八君子文集》,文集中的文章是上述八人的作品,後來,在明代中期,“唐宋”古作家毛昆,選出了《唐宋八大唐宋八大名家》, 這本書流傳甚廣,所以《唐宋八家》說它在世界範圍內流傳。
王安石(1021-1086),本名節夫,江西臨川人。 晚年,他自稱中山老人,因被封為京國公,故也叫王景功。 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曾被列寧譽為“11世紀的中國改革家”。 王安石在習一生中孜孜不倦、刻苦鑽研,視野越來越開闊,學識越來越深奧,最終成就了自己的偉大事業,成為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作家。
歐陽修(1007-1072),人稱勇叔,自稱酒鬼,61歲居士,江西廬陵(吉安)人。 他是一位散文家、詩人、作詞家,在史學和考古學方面也有相當的造詣,主持編纂了《新唐書》,著有《五代史記》和珍貴的考古專著《吉古魯》。 他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和成就。 晚年,歐陽修稱自己為“61俗人”,稱自己的詩歌讀書筆記為“61首詩”,還把一些作品編入《俗人集》。 問他為什麼叫“6月1日”?歐陽修向朋友解釋道:“我有一千冊《吉古魯》,一萬冊書籍,一架鋼琴,一盤棋,一壺酒,還有像我這樣的老人,這不就是六個'一'嗎?朋友認為,歐陽修晚年的興趣廣泛:研究古董、愛書、彈琴、下棋、喝酒。 他稱自己為“61外行”,實在是名副其實。
蘇遜、蘇軾、蘇喆在文學史上也被稱為“三蘇”。 蘇父子倆,以及父親蘇迅,在以往的兒童啟蒙書《三字經》中被介紹:“蘇雲明,二十七歲,開始生氣,看書。 他老了,後悔晚了,應該早點想。 蘇雲明就是蘇迅,說自己27歲就生氣去讀書,為了鼓勵小孩子從小立志。 事實是這樣的:蘇遜年輕的時候,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娛樂上,27歲那年,他參加了省考,落到了孫山的手中。 雖然他沒有參加金師考試,但朝廷根據他的才能,讓他擔任秘書和省級學校書記,以充分發揮他的才能。
蘇軾是宋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作詞家、書法家和畫家。 蘇軾的一生坎坷不堪,才華無法施展,能量無法釋放,成為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他見多識廣,學識遍天下,一生的朋友,儒家、佛教、道家,七十二行,普通人,全都,誰都可以做他的朋友,他是大家的朋友。 他口才、詼諧、笑罵咧咧、風趣自然。
蘇哲的散文文筆優美,精緻,很有特色。 《宋史》曰:“車轍本性靜謐簡潔,為文海,如人,不讓人知曉,修杰精神藏不住。 它的身高和他哥哥差不多。 蘇軾道:“子游的構圖比我好多了。 宋代,蘇遜、蘇軾全集早已風靡天下,但蘇喆的作品並沒有單獨出版,而只是附在“蘇三選集”中,文集十分不完整,遺漏錯誤多,讓仰慕者感嘆和遺憾。 就這樣,幾百年過去了,到了明代嘉靖時期,蘇哲的全集《欒城典藏》開始獨樹一幟。
“八大大師”中的每乙個都有許多生動有用的故事,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獲得啟示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