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故事》基本繼承了《趙真女》的故事框架。 它保留了趙真女的“貞潔殉道”,但對蔡伯嬌的形象進行了全面改造,使他成為乙個“忠孝”的學者。 為了贍養年邁的父母一輩子,他不熱衷於名聲,只是辭職不服從,辭職,辭職“三不服從”導致了一連串的不幸,最終以“可惜二父母餓死了,冷酷死了,博用孩子換來名利”的結局。
《琵琶編年史》確實是“孝妻”的內容。 高明強調封建倫理的重要性,希望通過戲曲的“感人”力量,教育觀眾。 因此,明太祖曾稱讚《琵琶編年史》是“山海錯,富貴少不一”。 在這方面,琵琶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 但是,高明主張戲曲必須講風雨、講教育,把當時學者、醫生不屑一顧的南方戲曲看作是可以“扛道”的工具,卻有意提公升南方戲曲的地位和價值。 同時,高明可以正視社會生活的真相,同時肯定孝子好妻揭示封建倫理中存在的矛盾,展現封建倫理造成的社會悲劇,並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震撼。
封建倫理是統治者維持封建秩序的支柱。儒家思想以血緣為基礎,推導出一套君臣父子的倫理準則,規範人們的行為準則,要求人們按照倫理準則行事,即要求人們通過禮儀和宗教的自律來克制個人慾望,實現社會和諧。 然而道德準則本身往往存在缺陷。所謂“忠孝不能兩者兼而有之”,是因為道德準則本身往往相互矛盾。 蔡伯嬌聽話皇帝朝廷,不能照顧父母和家人;反之,要想做“孝子”,就不能做“忠臣”。 至於個人的意志,則被無情地踐踏了。 於是,努力按照道德準則行事的蔡伯嬌,只能陷入兩難境地。
《琵琶故事》雖然從正面肯定了封建倫理,卻展現了“忠孝”的蔡伯嬌和“貞潔凶狠”的趙武娘的悲慘命運,使其能夠對封建倫理的合理性提出質疑。在封建時代,恪守道德準則的知識分子,常常陷入情感與理性、個人意志與家庭、倫理的衝突之中。 《琵琶故事》的悲劇內涵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簡單地譴責負面主題更具社會價值。
[李凡關鍵詞:封建倫理的矛盾,社會悲劇,道德準則的缺陷,深刻性和普遍性
【李凡說:《琵琶故事》雖然正面肯定了封建倫理,但客觀地說,它通過展現蔡伯嬌和趙武娘的悲慘命運,展現了封建倫理的矛盾和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