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的民族名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確立的。 西元前206年,漢朝繼承秦朝,歷經400多年,經濟、文化和國家統一有了新的發展。 在隨後的歷史發展中,漢族成為中國主要民族的民族名稱,歷朝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在各個發展方面都佔據主導地位。
漢族經過與各民族的共存、遷徙和融合,形成了松遼平原和黃河、淮河、長江、珠江四大平原最集中的分布區。 在同一族群內,由於分支的發展和融合,許多分支也獲得了新的民族名稱,如遼瀋地區的“契丹”,安徽、浙江地區的“南板”,甚至小到“湘潭”,都掩蓋不了其祖先血統的身份。 即使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人們的共同點多了,差異少了,他們朝著同乙個方向前進,他們的民族仍然是同質的,他們的民族仍然是同質的,每天都在發展,這與人類進步和文明的軌跡不謀而合。
漢族又稱“漢族”、“華夏”、“竹夏”、“中原人”、“唐人”、“秦人”等。 近代以來,“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取代了“漢人”和“唐人”。
漢族民族名稱的正式形成是在漢代,“漢”這個名字起源於漢水。 漢江又稱漢江,發源於大巴山和潘祖卡山,流域面積15萬多平方公里,流經陝東南和湖北西北部、中部地區,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西漢水源在陝西省寧強縣境內。 東漢水源位於今陝西省西南部的綿縣。 西漢與東漢匯合後,被稱為嘉陵江,最後流入長江。 西漢江和東漢江只是嘉陵江上游的兩條主要支流。
西漢河流域並不完全是漢朝領土的一部分。 西漢時期的水在夏商時期就已經存在,《尚書玉公》有“墩引陽,東流為漢”的說法,《山海經》也有“冢山,漢水流出燕”的記載, 而東南流入江中“,《夏本記》說:”冢東為漢代“,說明西漢水源遠流長。《碩文戒子》中對“楊”字的解釋是,楊水(即今天的嘉陵江)出隴西湘道,東達武都為漢代“,故稱西漢。 “陽”是西漢水的古稱,或西漢水的別稱。
漢江的名稱比西漢河晚得多,最早提到漢江的文獻是《宋經、大雅、江漢》,其中有“江漢飄,五福澎湃”、“江漢堂、武福胡”。 《尚書玉公》曰:“土墩為漢代引東流,東為浪之水,三江南向南至玉江南。 到了秦朝末年和漢朝初,“漢”開始成為漢朝及其人民的代名詞。
總之,“漢族”這個民族名稱不是隨便獲得的,而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 漢族的民族名稱與其歷史、文化、地理等因素密切相關。 儘管漢族人在歷史上經歷了許多遷徙和融合,但他們的民族身份一直保持並繼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