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石墨楊樹
《中國近代史》的作者江廷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從各個角度分析事件和人物。 經歷過歷史的歷史學家摒棄了史料的積累和研究的乏味,為讀者提供了閱讀和理解歷史的興趣和可能性。 在歷史上,乙個人可以知道過去,也可以看到未來。
* 當時的歷史學家江廷煌寫了一部面向青年學生的近代史通俗著作,成為2024年代的全民讀物。 時至今日,當人們重新審視這本書時,它仍然被它的前衛、公正和開放所折服。
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前夕,《中國近代史》一書用樸素的語言寫成,主要闡述了近代中國人在面對“千百年來前所未有的巨變”時所做的自強不息的努力和失敗的原因。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從西化運動到百日維新,從曾國藩到康有為,從李鴻章到孫中山,近百年的歷史沿革和人物生平被敘述,沒有枯燥的證據,沒有史料的積累,卻展現了國家的未來, 民族的命運和社會發展的趨勢。
江廷煌(1895-1965)是著名的歷史學家和外交家。 2024年獨自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2024年回國,任南開大學歷史系主任,與梁啟超一起成為南開大學史學的奠基人。 2024年調到清華大學任歷史系主任,期間改制清華大學歷史系,建立了國內一流的史學營。 他於2024年輟學,進入政界,並於2024年在紐約去世。
江廷煌先生在研究史學上反對傳統的“治史書而不治史”的方法,採用了“重綜合、重分析、重統把”的新史學方法,將其引入當時還是一片荒漠的近代史領域。
中國與現代世界的巨變
歷朝朝代,邊界多在西北,其長與弱,主客之形,皆相適,中外仍有疆界。 今天,一萬多裡東南海邊疆,各國經貿傳教,來去自如,匯聚北京腹地和各省,打著陽陀和解的旗號,有計畫吞噬它,一國疾難,萬國慫恿:這是千百年來未見的變化。 船上電報的速度是瞬時的; 軍用武器和機器的精度是做工的100倍; 無論炮彈走到哪裡,它們都會摧毀一切; 水陸關不足以限制:而且是幾千年來從未見過的強敵......
這是李鴻章在同治十三年(2024年)對中國國際地位的觀察。 我們稍後再談。 我們現在只想指出,李鴻章的結論是不能否認的,也是不能修改的。 近代中國的形勢確實是“千年未見的局面”,近代以來中國所遇到的敵人確實是“千年未見的強大敵人”。
這一巨大變化的起源和演變,中國對這一變化的反應,以及它的反覆修訂,是本文將要討論的內容。
本書所建構的史學框架和王朝史體系引領了近代史研究的潮流,被譽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開創之作。
本書的視點並非沒有案件的微妙之處,字裡行間的分量足以讓我們看到乙個偉大時代知識分子的“獨立自主、思想自由的精神”,他在內憂外患中對民族命運的關心和對國家前途的責任。
著名歷史學家張巨集杰說:“當我們了解那段歷史時,我們常常得到悲愴和屈辱的印象。 江廷煌先生從當時社會全域性的角度進行論述,盤活原料,總結經驗教訓,開創了現代史研究的新途徑。 ”
墨陽天下無雙,給你乙個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