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擔心穆迪下調評級展望,其實這玩意兒真的沒什麼,很多人都有些生氣,或者是因為**大跌,而這兩件事同時發生,尤其是沒有競爭力的大A在關鍵的3000點這裡暴跌,今年的**不好, 大家心煩意亂,也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這兩件事碰撞在一起,給人的感覺是這兩件事沒有因果關係?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這叫下調展望,它與下調有本質區別,就是評級沒有變動,只是下調了對未來的預期。 穆迪是一家美國公司,你說它是公平的,它是美國的,你說它不公平,它不公平,它甚至下調了美國的評級展望。
上個月,即11月10日,由於利率上公升和赤字上公升,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將美國的前景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你看,它也先殺了親戚,然後又來分賬了。 事實上,早在今年8月,另一家美國評級機構惠譽就已經下調了美國評級,而且是真正的下調,而不是評級展望。
為回應對美國治理水平和財政狀況的擔憂,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於8月1日決定將美國的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級從AAA下調至AA+。當時,惠譽下調評級後,耶倫怒罵道。 但眼光敏銳的人難道看不出這一點嗎?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惠譽、穆迪,都是你在美國的,你很可疑的做雙簧,就是先用美國堵住別人的嘴,再用別人開刀,那才是真的操作。
所以這件事不能說是有預料到的,至少是有心理準備的。 這是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問題,評級機構給出的評級將直接影響到市場上的相關債券,這比美國的套期保值具有更高的維度,也是美國金融霸權的支撐之一。
所以,對我們來說,關鍵是要樹立自己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這種事情可以說沒什麼好奇怪的,也沒有必要急於自我反省。 如果我們有權發言並獲得信用評級機構,我們明天就可以下調穆迪的評級。
國際評級機構,其實也是美國的評級機構,它們對話語權的控制主要相當於向國際市場開票的作用。 只有他們給出的評級,你所處的對應市場由美國主導,其他人可以無條件認可和交易。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市場加持,才使國際評級機構的地位變得如此之高,難以替代。 但如果要說他們有多權威、有多公正,那也就是2024年的次貸危機,他們給大量垃圾債的評級更高,相當於幫垃圾債開啟了低風險市場的大門
事後看來,有人說這些評級機構應該被調查,但這件事已經結束了。 對於美國來說,金融業務是乙個完整、清晰、分工明確的產業鏈,而所謂的國際評級機構只是這個產業鏈中頂端位置的角色。
作為評級機構,它能做什麼?甚至在雷曼兄弟倒閉之前,整個華爾街都在做一件事,那就是在最後一刻,在雷曼兄弟身上堆積了大量的壞賬,最後一次清賬。
所以沒有辦法知道這件事,他們為誰服務,這是一件顯而易見的事情,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我們也有自己的評級機構,不是說這些評級機構沒有國際影響力,而是相反,我們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沒有發言權,我們不能加以影響力。
如果想清楚這一點,就不難理解,中美金融市場的定位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我們定位的是服務於產業融資,而美國是所有行業定位服務於金融市場,恰恰相反。
美國的初創企業已經有一套標準的模式,就是不斷募集資金擴大規模,直到完成上市,而這個過程就是在拿走部分股權的過程中不斷涉及金融資本,最後幫你上市,然後完成在市場上實現高回報。
目前,全世界都在搞這種模式,可以說已經理所當然了。 你做不到,你可以,但要賺錢會很困難。 其實很多人並不理解其中的底層邏輯,那就是對於頂級金融資本來說,金錢是無限的,但機會是有限的,通過這種模式,他們不能錯過任何機會,也可以扼殺任何挑戰。
比爾·蓋茨、賈伯斯、馬斯克、牛市與否?但他們也無法逃脫,他們最終都進入了這種模式,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我們的金融機構,怎麼說,關於爭取話語權的鬥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說貢獻多少,我希望不要幫忙,我希望能盡快成長,至少要匹配國家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