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布魯塞爾12月27日電(記者 張旭)世界七大地區回顧2024年歐洲:在解決內部和外部問題方面存在許多困難。
新華社記者傅一鳴。
2024年歐洲和國外都面臨壓力。 從外部因素來看,曠日持久的烏克蘭危機導致歐盟在多方面面臨壓力巴以衝突極其悲慘,加劇了歐盟內部的分歧,一些成員國遭受恐怖襲擊的風險增加。 從內部因素來看,走出經濟低迷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實現歐盟擴大目標、解決非法移民等問題上很難達成共識。
小標題)內部和外部問題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2024年,曠日持久的烏克蘭危機給歐盟帶來持續壓力。 目前,俄烏談判前景依然渺茫,包括歐盟在內的西方國家“援烏疲勞現象”日益明顯。 由於歐盟成員國之間的立場分歧,12月中旬的歐盟峰會未能就向烏克蘭提供500億歐元的援助達成一致。 考慮到美國國會尚未批准新一輪對烏援助,歐盟此次未能通過對烏援助計畫,無疑將對烏克蘭造成進一步打擊。 匈牙利總理歐爾班明確表示,不應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資金,而應結束衝突。
匈牙利21世紀研究所研究員戴阿克丹尼爾認為,匈牙利在烏克蘭問題上“並不孤單”,歐盟幾個主要成員國都同意歐爾班的立場,但“他們不敢在美國和**的壓力下發表公開宣告”。
2024年,歐洲移民人數繼續上公升,令歐盟頭疼。 移民問題再次成為歐盟國家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但很難找到好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由於恐怖襲擊頻發,許多成員國在安全問題上變得更加謹慎,歐盟國家在接受非法移民問題上一直無法達成共識。 此外,成員國未能在12月的歐盟峰會上就加沙停火達成一致,凸顯了內部分歧,並增加了一些國家發生極端事件的風險。
2024年,歐洲**極右翼勢力將保持上公升勢頭。 在荷蘭,極右翼的自由黨在12月初公布的眾議院選舉結果中贏得最多席位,首次成為眾議院第一大黨在瑞典,極右翼的瑞典民主黨(Sweden Democrats)去年躍公升為議會第二大黨,影響了執政聯盟的一些關鍵治理領域在義大利,極右翼的兄弟會上台執政;在德國,極右翼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支援率最近創下歷史新高。 許多歐洲專家擔心,許多國家極右翼政黨的崛起可能會影響明年的歐洲議會選舉。
面對嚴峻的戰略困境,歐盟正試圖通過擴大成員國來“打破僵局”。 歐盟首腦會議通過了一項決定,在匈牙利沒有投票的情況下啟動關於烏克蘭和摩爾多瓦加入的談判。 與此同時,一些西巴爾幹國家也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加入歐盟的程序。 然而,成員國的態度並非如此。
首先,候選國自身條件不足、自身內部改革困難,將成為歐盟擴大程序的障礙。
小標題)走出經濟衰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歐盟統計局資料顯示,歐元區經濟今年第三季度萎縮0.01%。
2024年,受全球需求減少、融資條件收緊、能源危機延長等多重因素影響,以及烏克蘭危機、巴以衝突影響,歐洲經濟將陷入低增長泥潭。 人們的消費支出、企業生產和投資受到明顯抑制,旅遊、餐飲、製造、零售、建築等行業的企業被迫裁員甚至破產。 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歐盟增加了軍事和經濟援助支出,導致經濟下行風險增加。 由於能源轉型緩慢、數位化發展滯後以及人口老齡化等長期存在的問題,歐盟推進“再工業化”的前景並不樂觀。
此外,高利率環境下的融資困難正在歐洲造成新的不穩定。 2024年上半年,多家美國銀行倒閉和瑞信危機引發歐美金融市場**。 目前,以歐洲房地產巨頭Signa破產為代表的商業地產行業債務和融資難問題,市場普遍擔憂。
歐洲在應對地緣政治危機的影響、克服通脹壓力和增長乏力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歐洲的經濟衰退預計將持續到 2024 年。
中歐合作呈現復甦勢頭。
一年來,歐中兩國在各個領域、多個層面加強交流,尋求共識、管控分歧、促進合作,雙邊關係呈現出鞏固和發展的良好勢頭。
2024年是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建立20周年,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階代表何塞普·博雷爾相繼訪華。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6月訪問德國和法國,主持第七輪中德磋商,並出席新全球融資契約峰會。
近年來,中歐在光伏、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合作發展迅速。 與一些搞反華鼓動的政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歐洲工商界是清醒務實的。 在跨國公司眼中,中國的發展不是風險,而是巨大的機遇,歐洲企業紛紛加大對華投資。
今年10月,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許多歐洲國家的領導人或高層代表出席了會議。 十年來,中歐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數量不斷增多,中歐貨運班列奔騰不息,標誌性專案開花結果,中歐人文交流更加便捷。
今年10月,中歐在北京舉行了第十二輪中歐高層戰略對話,12月在北京舉行了第二十四次中歐領導人會晤。 雙方各層級交往全面恢復,特別是綠色、數字、經貿等領域高層會晤成功舉辦,達成新共識和成果,彰顯中歐關係韌性和活力。
中國和歐盟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是支撐全球化的兩大市場,是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 在新的一年裡,歐盟如何繼續推進歐中互利合作關係,求同存異,求同存異,將考驗歐洲領導人的智慧。 (參約記者:單維一、康毅、鄧耀敏、何飛、陳剛、李繼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