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組織的多國聯合艦隊在紅海開展護航行動,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關注。 這就提出了乙個核心問題:美國的意圖是什麼?紅海的安全和順暢通行對於全球航線至關重要。 一旦紅海被封鎖或威脅,無數國家的經濟利益將遭受沉重打擊。 美國此舉顯然旨在通過其盟國的力量確保這條關鍵航道的安全。 然而,美國的行動也暴露了它的野心,只要它與紅海的盟友一起行動,美國就可以合法地支援以色列並反擊胡塞武裝。 然而,澳大利亞的立場卻不同。 澳大利亞拒絕了美國派遣**的請求,並選擇在其他層面上加倍支援美國領導的海上聯盟。 澳大利亞給出了理由,其國防部長表示,澳大利亞需要專注於印太地區,專注於自己的戰略重點,而不是全球範圍的延伸。
此外,澳大利亞拒絕派遣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澳大利亞的配置不足以在紅海有效開展行動;其次,即使澳洲同意派遣**,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一開始就無法發揮作用。 澳大利亞剛剛明確表示,加沙必須停火,因此與巴以衝突密切相關的紅海局勢問題是澳大利亞必須考慮的問題,否則就是自找麻煩。 澳方的表態反映了其對局勢的深刻思考,但也引起了美方的不滿。 美國**批評澳大利亞沒有假裝是乙個全球性問題,而沒有採取全球解決方案。 可以看出,美澳關係已經變得緊張,但即使美國不滿意,也不能做出過激的反應,比如向澳大利亞施壓。 值得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埃及和沙地阿拉伯都對美國的邀請持觀望態度。 埃及和沙地阿拉伯的不參與可能是基於其經濟結構和地緣政治考慮。
埃及非常依賴外部援助,特別是來自美國和阿拉伯國家的援助,影響深遠,因此必須謹慎在國際舞台上找到平衡點,不敢輕易採取立場。 沙地阿拉伯正面臨著非常複雜的局勢。 他們不僅與胡塞武裝長期衝突,而且還有望在中東發揮穩定作用。 因此,沙地阿拉伯不太可能輕易接受美國的邀請,因為這可能會進一步加劇中東的緊張局勢。 美國目前只能口頭回應,畢竟以美國為首的海上聯盟的目標是共同對抗胡塞武裝,不應該對沒有參與的國家施加壓力。 否則,其他已經參與的國家也可能退出,最終只剩下美國乙個人。 美國現在更關心的是,美國是否能與一些國家站在一起,或者美國希望邀請更多有影響力的國家加入海上聯盟,而不是糾結於一些國家的不參與或丟臉。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近日,美國發言人公尺勒宣布了一則引人注目的訊息。 隨著紅海局勢進一步公升級,美國試圖與中國接觸,希望中國參與打擊胡塞武裝的“紅海行動”。 布林肯告訴中國,胡塞武裝的頻繁襲擊威脅到中美兩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利益。 美國的舉動表明,他們渴望保持以色列的焦慮心態。 同時,這不禁讓人想到,美國想通過“道德綁架”的手段,牽扯到中國。 現在,美國急切地等待著中國的回應,這太正常了。 在美國在紅海集結多艘一流艦艇的同時,中國海軍第45護航大隊正停泊在附近的吉布地港休整補給,中國一直在推動中東局勢和平穩定發展。 因此,在美國眼中,中國在這件事上的立場很可能產生巨大的影響。 但是,中國不會介入這一爭端。 中方始終堅持在中東的中立立場,致力於維護穩定。
此外,胡塞武裝聲稱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與以色列有聯絡的船隻,與中國無關。 如果中國想確保國際安全,還有其他替代路線,比如中歐班列,可以規避可能的風險。 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核心專案,中歐班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歐班列自開通以來,累計行駛7億公里,運輸貨物超過760萬標準箱,價值超過3400億美元。 該專案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增長動力。 中歐班列的成功,不僅見證了區域合作的深入發展,也展現了節能減排的運輸模式。 班列途經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城市,歐洲25個國家的200多個城市,為橫跨歐亞大陸經濟圈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所有相關方都能夠從中獲得切實的商業利益。 與海運相比,中歐班列將貨物運輸時間縮短了約20天。
這意味著產品可以更快地進入市場,消費者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更多樣化的商品,企業可以因為他們的快速反應而在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 因此,美國企圖通過所謂的“風險”將中國拉入美國,是完全沒有能力的。 中國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中歐班列的成功發展將繼續促進中國和世界經濟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