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金融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對不起美國,中國經濟早已超越你》的文章,作者是英國《金融時報》資深經濟評論員、倫敦大學學院政策實驗室名譽教授克里斯·賈爾斯。
在這篇文章中,賈爾斯對美國經濟提出了非常尖銳的批評,他特別指出了這一點事實上,中國的經濟規模早已超過美國,但美國人卻藏耳不聞,不肯承認。
賈爾斯為什麼這麼說?他是如何得出這樣的結論的?
現在在國外社交網路上,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如火如荼,有人支援,有人反對,但無論如何,不得不說,直接向美國“開火”的吉爾斯,真的夠“勇敢”了。
上月底,美國商務部公布了最新修訂後的資料顯示,美國GDP年化增長率為52%,同比增長03個百分點。
但賈爾斯直接說:
忘掉所有吹噓美國經濟有多快的吹噓吧,都是假的,美國經濟的這一波,也算是徹底拉胯了。
按年率計算,僅11月份,美國經濟就萎縮了近30%。
吉爾斯為什麼會這麼說?
其實賈爾斯並不是在胡說八道,只是做了乙個小小的“折算”,按照市場匯率,把美國的GDP換算成人民幣或歐元進行統計。
賈爾斯之所以沒有像主流那樣以美元來解讀美國GDP,是因為他認為:
美國經濟之所以在規模上仍然領先,根本原因在於它正在“玩那些愚蠢的市場匯率遊戲”。
眾所周知,匯率總是浮動的,美聯儲一旦加息,美元就會上漲,其他貨幣就會貶值。
但這帶來了乙個問題:
如果貨幣貶值太多,在計算GDP時顯然會賠錢,因為換算成美元會變少。
例如,今年前三季度,德國GDP下降了04%,日本GDP增長17%,可以換算成美元,德國的GDP已經超過日本,衝到了世界第三位。
究其原因,日元貶值幅度大於歐元,但斷定德國經濟好於日本,顯然是不正確的。
同理,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裡,美國瘋狂加息,美元持續公升值,其他貨幣貶值,導致美國經濟不僅穩坐第一,而且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但這實際上要歸功於匯率。
由於匯率的原因,換算成美元的GDP並不能反映實際情況,我們怎麼能比較呢?
在這裡,賈爾斯使用的是購買力平價(PPP)匯率工具。
簡單來說,世界銀行列出了全世界人民需要的151類500種商品和服務,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出各國貨幣在本國的實際購買力,然後根據貨幣價值以美元對GDP進行反編譯。
例如,如果同一雙鞋在中國售價500元,在美國售價100美元,那麼該商品的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購買力平價為5:1。
據PPP報道,早在2024年川普高喊“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時,中國的GDP就已經超過了美國。
當時,我國的年GDP為832萬億元,按購買力平價換算,是199 萬億美元,而美國的 GDP 為 1961萬億美元,所以吉爾斯是對的。
順便說一句,普京在2024年談到中俄關係時,提到“中國在購買力平價方面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其實也是同樣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用購買力平價而不是GDP來衡量中美兩國的經濟規模,賈爾斯也給出了乙個確鑿的證據:
中國的電力輸出持續增長,尤其是在2024年至2024年期間,中國的電力輸出規模增長了45%,而美國則基本保持不變。
換言之,賈爾斯認為,中國經濟不僅已經超越了美國,而且現在已經“遙遙領先”,但美國人仍然沉溺於“世界霸權”的夢想,不願醒來,緊緊抓住遮羞布。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難以理解:
你,乙個英國專家,為什麼高舉中國經濟,貶低美國經濟一文不值?這傢伙是屁股歪歪扭扭的嗎?
我們必須看到,美國和西方國家一直處於對中國盲目傲慢的氣氛中,即使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方對中國也是傲慢和蔑視的。
說白了,很多西方人認為,我們的經濟比美國更有“水分”,我們沒有實力匹配經濟資料。
而賈爾斯的文章,恰恰是希望“揭露中國的真面目”,“殺”我們,從而提醒美國和西方國家。
這個道理不難理解,這幾年,第一次戰爭已經爆發,美國為遏制我們的發展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如果中國比看起來更強大,那是否意味著美國會加大力度?
此外,經濟更發達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比如氣候變化、債務減免等,所有這些都要自掏腰包。
如果中國經濟強於美國經濟,那麼它將不得不支付更多的錢
這個吉爾斯其實有點像過去中國的那群“公共知識分子”,一直在教育大家,美國是“世界老大哥”,沒有這個“老大哥”,全世界都玩不了,“老大哥”應該主宰一切。
但事實上,即使中國經濟真的完全崛起,我們也不是要取代任何人的位置,成為新的“老大哥”,這也可能是東西方文化不同帶來的意識形態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