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改革的乙個銷明特點,是減少了現役乾部數量,增加了離退休乾部的規模,然後從地方招請文職工
首先,“文員”一詞已經存在。 在我軍發展過程中,文職幹部集體脫下軍裝,成為院校招收的人才。 歷史上,國防動員系統的武裝部門也曾集體調到地方,就地調到其他工作崗位。 乍一看,感覺就像你又在走老路了!
就筆者熟悉的單位而言,縣級武裝部原有5名現役人員、3名處長、2名科長和部分工作人員,基本運轉良好。 改革後,只剩下現役領導,科長退休,然後招文職,這幾年,招了5個,走了乙個,好像人多,學歷高,年紀小,但工作連續性不強,部領導最大的感受就是比以前累了不少, 他們感覺自己就像乙個新兵的班長,一切都要從頭開始,一不小心,文職的挑選沒有完成,然後新兵就要等很久,更不用說工作的衝擊力了,每天都不能完成的心,不能完成的收尾工作。
這只是乙個縮影,原來武部營陣地的陣地一般是作戰部隊調換幹部,但現在改為文職陣地後,基本上以後就不用這種方式了。 但是,用新兵招募的年輕人來代替軍隊訓練多年的熟練手,真的好嗎?經費多了,別說待遇了,只是每年組織的招聘考試會浪費多少精力,而且培訓週期更長,這完全是白手起家,而這些人原本的希望就是能有公務員一樣穩定的崗位,估計大部分人都不願意聽奉獻, 戰鬥支援和非戰爭軍事行動。難道只是為了減少幹部人數來獲得這個文職工作嗎?
當然,可能大部分文職還是不錯的,但任用制度和軍隊的特殊性真的適合文職嗎?筆者認為,科研院所、院校文職崗位的存在還是有合理因素的,在動員體系和作戰部隊中,越少越好,畢竟與作戰保障相關的崗位都是高度軍事化的,不需要碩士、博士等成績優異的學生, 而且他們還是很適合現役的。至少經過多年的軍校教育和基層培養,還是有個好基礎的,畢竟美術行業有專業化,大家說還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