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規劃有用與否,不是所謂戰略專家的最終決定權,不是顧問,不是戰略規劃部門,而是企業的老闆。 有專家說DSTE很有用,讓你的老闆來找我三天五天,花上萬塊錢培訓方**,很有用。 有專家表示,華為本身在DSTE的套路上不斷迭代,現在市面上能學到的,就是人們多年前用過的過時的方**。
我覺得這就像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的思維,而對於國內民營企業來說,戰略規劃是“以老闆為中心”的,如果老闆覺得有用,戰略規劃就會有用。 這是底層邏輯,畢竟各大民營企業老闆的知識和思維能力水平和習是不一樣的,有些實幹實在的老闆,拼命做事,容易為企業殺出一條血路,但系統思考的能力不足,戰略規劃可以給老闆乙個系統的思考, 結構化的東西,來補充這類老闆的缺點。而有些老闆本身就是乙個“夢想家”+“實幹家”,個人知識體系非常完善,多年的企業管理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處方,這些處方也非常實用,那麼他先入為主的意識形態體系就會排斥其他的規劃模式。 當然,這並不是要否定戰略規劃的有用性,而是說他有自己的一套規劃方法,所以否定的就是華為的戰略規劃到實施體系。
戰略規劃的另乙個底層邏輯是“殘局邏輯”,即你作為老闆,想把公司帶到哪裡。 七習所說的“始至終”,是戰略規劃存在的根本含義。 如果一家公司的老闆不知道該把公司引向何方,那麼公司確實很難走得更遠。
在當下的VUCA時代,創業者都在思考如何生存、先生生存和發展,而可能已經面臨生存的問題,企業生命週期理論將企業的生命週期劃分為醞釀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如果乙個企業一直處於醞釀期或起步期, 過早死亡的可能性很高,沒有辦法思考策略,只能每天思考如何生存的生存策略。但如果乙個企業已經跨過了生死存亡的早期階段,進入了成長和成熟的時期,那麼未來該何去何從,一定是企業主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戰略規劃其實就是幫助老闆畫出未來的藍圖和一套夢想的規劃。 如果企業老闆說,我想在5年內把企業做大然後賣掉,那麼賣掉也是最後的遊戲,有戰略規劃和實施路徑可以賣掉,如果企業老闆說,我想在5年內做1000億和100萬億, 那麼天平就是老闆的終局。如果企業老闆說我的目標是讓企業穩定可靠,這樣我就可以傳給還在上大學的孩子,那麼戰略規劃就不能只從老年人的思考出發,還要對一些年輕人的思維和最終設定進行預測。 這是戰略規劃的最終邏輯。
戰略規劃的最後乙個底層邏輯是“閉環邏輯”,非常清晰,就像PDCA閉環一樣,就是解決以往戰略規劃容易變成空中城堡的問題,通過SP和BP的串聯,把天上的城堡變成巴別塔, 使戰略的“意識流”成為企業各中心部門可以掌握的“操作流”。不斷努力實現知行合一。這個底層邏輯,想必沒人會質疑。
一種是“老闆邏輯”,一種是“殘局邏輯”,一種是“閉環邏輯”。 這三種邏輯本身就是乙個閉環。 因此,當我們判斷某件事情是否有用時,並不是聽到別人說“這個戰略規劃太差了,和不做就一樣”,人們否定的不是戰略規劃本身,而是做戰略規劃本身的人。 就像你一樣,你不會說廣東人喜歡吃的旗子不好吃,只會說樓下你公尺粉店做的旗仔不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