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人民溝通。
民間通訊系統不如官方驛站等配套先進,民間通訊根本沒有形成商業體系,還處於人與人之間通訊、攜帶信件等資訊傳遞的原始狀態。
在古代,農業生產力相對較低的社會中,人們普遍侷限於土地耕作或畜牧業生產,與外界的交往較少。
不過,老百姓外出當兵、經商旅遊、遊河遊、考科舉的案例也很多
a) 專職信使。
派信使和快馬是快捷方便的方式,也是緊急和重要的事,也是家庭財力能支撐就可以使用的快捷方便的方法。
比如後人廣受讚譽的安徽桐城“六尺巷”,任因為與鄰居爭奪房屋的地界,張穎不僅沒有利用朝廷官員的權力幫助家人, 但回覆書“紙書只為城牆,何不讓他三尺,長城還在,我當年看不到秦始皇”,理性地進行道德引導和勸說。
信回了,家裡主動讓出界三尺,對方也被感動了,也放棄了三尺,形成了“六尺巷”,化怨為玉絲,雙方握手言和,化解了鄰里矛盾,留下了“六尺巷”中華民族的美好民間故事。
2)公會大廳。公會大廳是人們傳遞資訊和信件的唯一非常重要的地方。
為了便於商業發展、生活便利、產業協調發展,將相關人員聯合起來,建設地方會館或商貿會館,接待和服務家鄉、行業的人們,家鄉與行業之間的人員流動大,非常有利於傳遞家鄉、行業資訊因此,宗族大廳成為人們傳遞資訊的乙個非常重要的場所。
3)商業和貿易交流。
以口頭信函等方式開展的商貿往來,也是民間交流和資訊傳遞的主要渠道。
在古代,經常外出的人是商人,或者是商人的僕人,他們處理業務,生產生活需要,南方的貨物賣到北方,北方的貨物運到南方,東西方匯合,是古代使用通訊信件最多的乙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琵琶行》,縣官在河邊大吃大喝時,聽到商人姑娘彈琴吐槽,把常年跑來跑去,鄉里不溫柔的商人老公傾倒。
4)其他旅客。
旅遊旅客,雖然體量不大,但也是信使路線;
還有流浪僧人、道士,還有江湖藝人,遊走方郎中,東、西、北、南,穿越省縣,進城下鄉,也是傳遞使者不可忽視的渠道。
免責宣告:圖片來源於網路,被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