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帶著鱷魚過冬。
隨著氣溫逐漸下降,安徽長江短吻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短吻鱷也開始了一年一度的越冬。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將是短吻鱷在保護區越冬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搬遷”,其中2000多隻短吻鱷將爬入新投入使用的“原地越冬屋”進行越冬,實現短吻鱷越冬模式的創新。
12月11日上午,在安徽長江鱷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觀賞池中,中華短吻鱷懶洋洋地躺在水中,身體隨水流微微搖晃,像是沉重的木頭。 他們似乎對周圍的一切不感興趣,等待冬眠。 幾名身穿防水服的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在水中尋找潛伏的鱷魚。 突然,一名工作人員迅速抓住乙隻中華鱷魚,只見他乙隻手緊緊地捂住鱷魚的嘴,防止它咬自己或發出聲音驚動其他中華鱷魚,另乙隻手緊緊抓住中華鱷魚的後腿,撿起來放進轉運車。 鱷魚在車身上發出低沉的嘶嘶聲,渾身是泥土和水草。
“在鱷魚進入溫室之前,我們首先對渾濁的鱷魚一一清洗、檢查和消毒,然後將它們放入溫室池中。 這樣,就可以保證中華短吻鱷在冬眠恆溫室中的安全越冬。 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夏同生說,所有進入初始睡眠狀態的鱷魚都停止了進食。 中華揚子鱷冬眠期間,工作人員會定期清潔室內衛生,按時噴水增加濕度,保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確保每只中華揚子鱷安全越冬。
記者在溫室裡看到,鱷魚過冬的溫室裡有兩層樓的水池,就像學生宿舍的鋪位一樣,鱷魚是工作人員洗完澡後放進水池裡的。 鱷魚靜靜地躺在水池裡,偶爾張開嘴露出鋒利的牙齒,或者伸出爪子慢慢移動身體。 工作人員表示,這些都是中華短吻鱷冬眠前的正常表現,說明它們身體狀況良好,已經適應了新環境。
今年,中華短吻鱷在保護區內“遷徙”的規模大大縮小,隨著“就地越冬”工程的建設,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中華短吻鱷自行越冬。 夏同生告訴記者,今年,一些中華短吻鱷將依靠新建的“原地越冬屋”爬進人工洞穴越冬,告別過去揚子鱷依靠人工轉冬的歷史。 “就地越冬舍”緩解了中華短吻鱷高密度繁殖的問題,實現了中華短吻鱷的定點監測和行為監測,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華短吻鱷的越冬方式,改善了中華短吻鱷的越冬環境,消除了中華短吻鱷在越冬再捕獲和放生過程中的損害。
中華短吻鱷作為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被譽為長江“活化石”,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鱷魚每年11月至3月在洞穴中冬眠,冬眠溫度一般在8至12度之間。 由於一些養殖池塘中揚子鱷數量多、密度大,中華揚子鱷無法自行築洞,保護區通過人工轉移協助它們冬眠。 第二年3月下旬左右,當室外溫度達到10左右時,鱷魚會告別冬眠,回到戶外。
據了解,目前保護區人工繁育的中華鱷約1萬尾,年繁殖能力約1000尾,根據2024年野外調查結果,估計我省中華短吻鱷野生種群接近1200尾。 **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