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是班級教育的主教,是負責組織、教育、管理班級學生,指導、幫助和促進班級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人。 只有當理解教育物件的特殊性時,才能成功完成這些任務。 中小學班主任面對的是性格迥異的學生,既有階段發展的共同特徵,也有各種原因導致的性格特徵,這就要求教師既要了解所教學生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又要考慮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
1、了解學生的發展特點是開展班主任工作的基礎。
1、中小學生是未成年人,成年人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要充分了解這些特點,才能避免用最好的心理學來揣測學生的心理,避免提出不符合學生特點的要求。
學生的心理發展有大腦和認知的基礎,童年時期的大腦還在發育中,控制、執行功能等很多方面還沒有發育出來,很多認知能力都與**不同。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考慮不同時期學生的特點。
中學是乙個人一生中最關鍵和最有特色的時期。 中學生心理表現為過渡性、封閉性、自尊心強、以自我為中心等特點。 作為班主任,除了要注意學習的特點外,還應該注意中學生的一些特點。
與成年人相比,青少年使用情緒通路來處理資訊,並且更容易被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邏輯本身所支配。 作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緒特點,避免一些容易引起學生之間強烈衝突的行為,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避免對學生的公開批評和諷刺和體罰。 同時,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一些控制情緒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情緒控制能力。
2、很多老師都覺得中學生非常敏感,容易暴躁,老師和同學行為的微小變化就可能引起他們的猜測,進而導致喜樂、焦慮、抑鬱等各種情緒狀態。 還有乙個現象讓老師們一頭霧水:很多學生把所有的道理都理解得很透徹,對別人的要求也很高,認為別人應該遵守社會規範,遇到不好的現象就會生氣,但對自己期望不高,總有各種理由為自己辯解。 老師有時非常生氣,認為他們是故意和故意違背老師的。 其實,這種言行並非如此。
首先,對自己寬容、對人嚴格的現象受到青春期大腦認知處理特點的影響。 一方面,教師要注意學生不應該被貼上“不”的標籤。
1.不良行為“;另一方面,也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安排教育活動,不能只重複推理,以免給學生造成厭煩和牴觸情緒,也不能假設學生已經理解了原因,所以跳過這個環節,直接對他們提出行為要求,而應該關注認知和行為之間的聯絡, 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出“言行一致、品德優學”的學生。
中學生很容易被新的刺激所吸引,並渴望對組織有歸屬感。 教育工作者應考慮青少年在智力、情感、社會發展方面的各種需求,將學校建設成為安全、支援性的社會組織,滿足青少年的社會慾望,避免學生因衝動性強、抵抗力弱、追求新的刺激而形成吸菸、飲酒、網路成癮、吸毒等不良行為。
3、班主任要時刻提醒自己,中學生還是未成年人,雖然與小學生相比有很大的進步,但各方面的發展還不成熟,還有很大的可塑性,教師要根據自己的心理特點設計教育教學活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以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
2、主動關注學生心理的多樣性,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證。
1、由於學生的可塑性較強,不同地區、不同家庭的學生會因環境的差異而形成不同的心理特徵。
學生的發展受到一般社會環境的影響,使不同地區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 例如,較發達城市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相對富裕,這些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挫折承受能力差農村學生比較淳樸誠懇,耐力強,有勤儉節約、孝順父母的美德,但溝通技巧和衛生習慣相對較差。 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所在地區的特點,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加入新的元素,如城市學生的教育,可以增加一些環節,體驗生活的艱辛,培養抵抗挫折和自理的能力,而農村學生的教育可以增加溝通技巧訓練和衛生習慣的培養等內容。
2、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性格特點和教育方式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發展。 從家庭教養方式來看,家庭教育簡單粗暴,孩子可能傲慢無禮家庭教育是溺愛和放縱,而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難以理解他人的立場然而,一些農村留守兒童,由於父母外出打工,有的被爺爺奶奶帶走,有的留在親戚家,缺乏心理溝通和多樣化的社交活動,這些學生往往有自卑感,不願意在公共場合發言,不願意在課堂上回答問題。 這只是一些典型家庭的教育問題,其實家庭教育不可能這麼簡單分類,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特點,讓每個孩子也會有不同的特點。 因此,教師應了解學生家庭,考慮家庭對學生的影響,加強與學生家庭的溝通,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