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外”來調整“外”給外婆婆大叔解開國際社會的心結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1-30

超新聞客戶端記者 李欣怡。

集明山社群黨群服務中心記者李心怡 攝。

沒想到一把剪刀能剪出這麼漂亮的圖案。 在浙江義烏的集鳴山社群,正在舉辦“剪紙迎接新年”活動,來自羅馬尼亞的安娜仔細體驗了中國剪紙技藝的魅力,“我非常喜歡中國傳統藝術。 可惜我現在不知道怎麼剪了。 ”

近日,浙江首位記者走進素有“聯合國共同體”之稱的義烏市江東街道集鳴山社群,與網路國際傳播專家、第一風徵集團一起,感受不同文化的交流,感受這裡的人情味、幸福感和國際風情。

社群正在舉辦“剪紙迎新年”活動 記者李欣怡 攝。

我們的社群是義烏外籍居民最集中的社群之一。 雞鳴山社群工作人員朱正龍告訴記者,自十年前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商沿著新絲綢之路來到義烏。 目前,社群有2名常住居民3萬人,包括來自29個少數民族的2000多名同胞和來自74個國家和地區的1388名海外人員。 為了方便外國人的生活,社群經常組織免費的漢語培訓和文化周活動,將粽子、剪紙等中國文化元素傳授給每一位外國人。

走上社群黨群服務中心二樓,這裡的“國際老太太工作室”讓記者眼前一亮。 “外商剛到義烏,語言障礙容易造成衝突和誤解,我們會幫忙解決。 一位名叫哈密的伊朗外國人走了過來,說著一口流利的中文,熱情地和大家打招呼。

楊娘叔叔“哈密與風采組交流 記者李欣怡攝。

哈密是該工作室的負責人,於2024年開始在中國開展業務。 哈密精通波斯語、英語、土耳其語、日語、西班牙語、中文等6種語言,再加上他與生俱來的“熱心腸”,成為當地眾多外國友人的“求助物件”。

從鄰里之間的摩擦,到數十萬元的經濟糾紛,哈密總能耐心地說服和解決。 “看到前來尋求幫助的人從生氣到互相擁抱,我感到很幸運。 在哈密心中,“陽娘叔叔”不僅是一種身份,更是一種責任。

外國人看不到外人,讓人們更加專心。 在雞鳴山社群,像哈密這樣的“洋叔”有30多個。 “這種'對外轉移'的治理模式,讓認同感自然、思維模式相似的外國人更容易接受,便於打破僵局,提高調解成功率。 社群工作者朱正龍說。 自2024年以來,哈密及其團隊共處理糾紛107件,涉案金額超過5000萬元,涉及來自29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國友人。

不同膚色、不同國籍、不同國籍的居民在這裡享受著和諧、祥和、幸福的生活。 哈密說,在中國生活了20年,他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像外國人了,“我覺得我們都是一家人,這種感覺讓我越來越愛中國。 ”

*請註明出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