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中,脾被認為是人體的“後天基礎”,既是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器官,又具有控制陰陽的重要功能。 而在中醫經典中,也提到了乙個與脾有關的穴位——“大寶穴”。 本文將重點介紹“大寶穴”的特點、使用方法、它與脾臟功能的關係,以更好地幫助人們保持脾臟健康。
“大寶穴”位於人體肚臍下方三英吋(中指寬度)和中線兩側各一英吋處。 在中醫理論中,脾以陰陽為主,所以“大寶穴”這個名字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它的重要性。 中醫經典《蘇溫:陰陽應如大論》中有一朵雲:“脾大肚,橫腸胃,腸胃長,經脈是脾主陰陽。 也就是說,它表明脾臟負責陰陽的特殊功能。 臨床上,脾臟功能障礙常導致腹脹、胃痛、胸悶等症狀,揉“大寶穴”被認為是調節脾臟功能的有效途徑。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大袋穴位”揉搓的具體操作方法。 揉搓可以用手掌、拇指或指尖等部位進行,用力適中,舒緩頻率,時間適當,每次揉搓可以持續5-10分鐘,每天可以做幾次。 擦拭時,可根據個體差異進行調整,以達到舒適的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摩擦應保持在舒適放鬆的狀態,不宜用力過猛,以免引起不適。
其次,讓我們了解為什麼揉“大寶穴”可以幫助緩解脾功能障礙引起的腹脹、胸悶等症狀。 根據中醫理論,脾臟的主要功能是輸送水谷的微妙之處,為人體提供充足的氣血營養。 脾掌管陰陽,通過流氣和流血來維持人體的平衡。 如果脾功能失調,運輸功能受損,會導致胃腸功能障礙、腹脹、胃痛、胸悶等症狀。 揉搓“大寶穴”,可以刺激該區域的血液迴圈,調節脾臟功能,促進水谷微妙的正常運作,從而緩解腹脹、胸悶等不適症狀。
此外,還有一些中醫名方,可以協助揉搓“大寶穴”,調節脾功能障礙引起的腹脹、胸悶等症狀。 例如,它可以像蘇子氣湯一樣飲用。 蘇子降氣湯是以蘇子、厚朴、柑橘等中藥材煎煮而成,具有調氣調胃的作用,適用於氣停脾功能障礙引起的腹脹、胸悶等症狀。 此外,還可以使用一些具有健脾作用的食材,如山藥、薏公尺、蒼朮等,來烹飪食物,經常食用有助於調節脾臟的功能。
總之,脾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掌管陰陽,調節著人體陰陽平衡。 當脾臟功能失調時,往往會導致腹脹、胸悶等症狀。 揉“大寶穴”作為調節脾臟功能的方法,可以刺激血液迴圈,促進雲化水穀微妙的正常運作,緩解腹脹、胸悶等不適症狀。 當然,在揉搓的時候,也可以結合一些中醫名方,輔助調理。 但是,建議在使用處方時諮詢專業的中醫師,以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健康參考:
1.肖永紅, 陳雪紅. 摩擦臍部經絡調節[D].遼寧中醫藥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