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真正的修行者,只需要按照《金剛經》的前九點修行,今生就足夠了

Mondo 文化 更新 2024-01-31

我之前在一些自我**平台上零星地表達過這樣的意思,但我覺得不夠完整,也導致一些讀者的理解有很大差異,所以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寫這篇文字,把這個個人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

《金剛經》是很多佛教修行者和讀者都熟悉的佛經,當然是因為禪宗在中國的流行,讓禪宗在中國“五葉綻放”的六祖宗,都是受到《金剛經》的啟發。 其實就個人理解而言,我也讀過禪宗頗推崇的《冷炎經》和《心經》,但前者太厚,語法古,所以今天的人不容易讀,更別說依法修行了。 《心經》如此濃縮,以至於一部200字的經典很難作為具體的修行指南。 而庫瑪羅什版的《金剛經》(玄奘版的《金剛經》有點澀,因為玄奘講的是原味,也就是翻譯難,但讀者尤其是修行者很難讀)5000多字的文字優美朗朗上口,不難理解,讀起來也不礙事, 所以它比《冷炎經》廣為流傳。就我個人而言,當我無法先咬通《冷巖經》時,我也專注於《金剛經》。 當然,《金剛經》原著中沒有斷句,但是今天人們背誦的《金剛經》卻有梁昭明太子的斷句,也就是分了32分,而這斷句確實讓今天的人們理解和背誦《金剛經》很有幫助。 但是在讀完《金剛經》32分鐘後,我很快就有了個人的領悟,雖然這種領悟沒有多大意義。

就我現在的理解而言,撇開《金剛經》中提到的深奧哲理不談,僅從指導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我個人的理解是,整部《金剛經》是在告訴我們如何從普通人走向成佛,以及成佛之後的整個過程: 首先,是關於獲得四個果位(如大乘經典《金剛經》中的四個果位是小乘佛教中提到的四個果位,即首陀羅、斯托罕、阿那罕、羅漢,而不是大乘佛教常說的四禪八定),這是前九點的主要內容;其次,從第十點到第十八點,講到達到羅漢果後如何繼續修行成佛,成佛的標誌是佛陀有五隻眼睛,即肉眼、天眼、辨識眼、法眼、佛眼第三部分從第十九點到第二十七點講成佛後佛的境界是什麼,第二十七部分分成佛後不間斷不成的境界,意味著清淨的修煉和修煉不是佛之後,第28至32點再次強調修行中的關鍵點,並專注於佛法的本質:“一切佛法都像夢泡,像露水,像電。

這樣理解之後,如果我們回過頭來仔細研讀《金剛經》的前九點,就會發現,所有修行者都知道戒、智、聽、禪、六度(戒、布、忍、勤、禪、般若)的佛法,但在《金剛經》中,如何證得四果境(最高為阿羅漢)就沒有那麼複雜了。 因為在講完第一分的因緣之後,須菩提關於如何證得阿卜陀羅三菩提(意為無上覺悟)的問題,佛陀的正式**從第三點開始,佛陀在《經功德》的第十五點中非常明確地指出,《金剛經》是“為大乘人說的, 為最上乘者“,所以昭明太子在第三點的標題中使用了”大乘真點“,因為小乘佛教沒有講到無量無邊眾生的心力,因為在小乘中,人們認為,當個人沒有獲得四種果果時,就沒有能力救度眾生, 他們根本無法救度眾生(這在原則上是有道理的),但修行大乘的人應該首先從“許願力量救度眾生”開始。因此,佛陀在第一次講到大乘佛教的修行時,首先要做的就是許下救度眾生的願望,這就是大乘佛教中菩提心的發展。

接下來,第四部分,“沒有住所的奇妙行為”,談到了“沒有住所的給予”。 第五部分,“以真理為理性”,講到在禪修中無法觀察表象,名稱是“一切表象都是假的”。 第六點,“義信盼”,是指培養“義信義義”,名稱是“依法棄法,更何況違法”。 第七點,“不得不說”,講的是修煉“不為法”,因為一切“做法”都不是目的。 第八點,“依法”,講到布施的重要性,尤其是佛法的布施。 第九點“一相不分”,直接講了四果位是什麼。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其實佛陀說的是普通人如何按照大乘佛教,一步步修煉到四果層次,而他們需要做的就是:許願救度眾生(發展菩提心是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根本區別),施捨無住, 不禪修(不一定是禪修),修正對正念的信仰,練習無為,最後強調布施的重要性,尤其是佛法布施,在實踐中的重要性。

顯然,《金剛經》中佛陀關於如何從普通人修煉到四果的論述,與我們經常聽到的大乘佛教有些不同,因為無論是講“戒智”還是“六圓”,都有“守戒”或“忍”的修行,尤其是“守戒”。 佛法修行者知道佛陀的故事,當阿難問:“什麼是老師?”當佛陀達到涅槃時。 可是,為什麼佛陀在《金剛經》的前九點中,沒有講到守戒或忍耐呢? 事實上,如果你更仔細地看經文,在第一部分,“節日的因緣和因緣”中,佛陀在正確的時間乞討食物,然後坐在座位上,時間表本身充滿了誓言,但在回答須菩提的問題時卻沒有強調。 至於“忍”,在第十四部“分離與寂靜”中,佛陀說得很清楚,也講了乙個常人無法忍受的故事,比如“我過去為戈雷王割下了自己的身體”。 然而,佛陀在證得四果之後,但在成佛之前,把“忍”放在了,這意味著“忍”在證得四果之前可能不需要修行,但“忍”是成佛的必要條件。

因此,從以上分析來看,大乘修行者要想通過修行達到四果境界:首先要發揚菩提心,然後修持布施、禪修、正信正念、修持不為、修施。

當然,任何修行都有合適的團體,如果大乘修行者還不熟悉禪修的要領,那麼淨土可能會進步得更快。 但是,如果要從四果的修煉開始,一步一步地修行大乘佛法,那麼佛陀在《金剛經》中說“諸佛、諸佛 但如果你覺得《金剛經》還是過於簡潔、切中要害,不如再讀一遍《冷炎經》。 當然,如果你還能崇拜師父,並且你擁有佛、法、僧三寶,那麼它就是修行的最好方法。 但就佛教而言,我個人覺得,真正的修行者不需要貪欲多,根據佛陀《金剛經》的前九點說,修行就像佛法一樣(念誦《金剛經》當然是以全經為基礎,不可能只念誦前九點, 那是另一回事),相信你若能修煉出這輩子的四果級,就已經是無量無邊的功德了。淺薄地見!

相關問題答案

    修煉者夢西天居然是人間煉獄?

    很多修煉者都夢想著飛公升仙境界,成為仙仙。然而,社會的發展表明,成為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修煉到高階的人,尋求西方極樂世界,追求更高的境界。中國人對死亡忌諱,用 去西天 等方式代替表達。西邊的天空象徵著人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承載著逝者免於痛苦的希望。然而,在 西遊記 中,西天呈現出截然...

    反思與理解,現代視角下的從業者生活

    當我們深入研究 僧侶和道士的生活方式時,不得不提的是,時代的變遷也給這些傳統修行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和變化。時至今日,在社會的各個角落,我們仍然能看到身穿袈裟的僧人和身披道袍的道士,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人穿著傳統服飾,卻開著賓士寶馬,生活在物質世界裡。事實上,這種現象在社會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一些人認為...

    比丘尼與比丘尼:佛教修行者之間的差異

    佛教起源於西元前世紀的古印度,現在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其悠久的歷史中,佛教修行者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些修行者中,比丘和比丘尼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世界,了解他們之間的差異。.歷史背景。在佛教早期,釋迦牟尼佛創立了僧伽,其中男性修行者被稱為比丘,女性修行者被稱為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