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吃貨很多,甚至很多昆蟲都能做成食物,但是他們對氾濫的食腐動物卻無比反感。
然而,當我們放眼世界時,我們會驚訝地發現清道夫在印度吃不飽!這是怎麼回事?
清道夫的學名是豹脂鲶魚,原產於南美洲,從出土的化石來看,清道夫在地球上已經存活了510多萬年。
起初,食腐動物也經歷了乙個黑暗時期,即從上新世到中新世,大量食肉動物出於生存壓力而以食腐動物為食在隨後的進化過程中,拾荒者不斷加強他們的“防禦”,並成功地生下了鈣含量超過85%的堅硬外骨骼。
清道夫不僅變得堅硬,而且肉也少了,食肉動物開始不喜歡它們,這使它們能夠存活這麼久。
起初,我國發現清道夫的質地還不錯,黑、白、灰三色的皮色,而且水裡有不一樣的顏色,當時很多人都很苦惱,擔心怎麼清洗魚缸,整天手動做是不現實的據說這種魚能清理魚缸裡的垃圾,慢慢地,清道夫又有了個名字,那就是“垃圾魚”。
就這樣,清道夫打著“乾淨”的外衣成功進入了我國,但沒過多久,大家就發現,清道夫不僅吃藻類,他們甚至吃其他魚的卵和魚苗更可怕的是,當其他魚類休息時,食腐動物會趁機張開嘴巴,用力吸吮身上的粘膜,導致觀賞魚因傷口感染而死亡。
一撒十,十撒幾百,大家開始拒絕購買清道夫,於是水族店老闆和個體顧客直接把多餘的清道夫扔進附近的河裡,而清道夫的生存能力很強,他們開始嬉野魚,一天能吃5000個魚卵,嚴重破壞了我國河流魚類的生態平衡。
當我到達中國清道夫時,我終於意識到“魚跳”意味著什麼,他們瘋狂繁殖,很快就到了“氾濫”的地步,為什麼?
一方面,食腐動物具有很強的生存能力和戰鬥能力,另一方面,我國缺乏捕食食腐動物的物種,如鱷魚和蒼鷺。
此外,許多人實際上釋放了清道夫!
2024年9月10日,廣西三名男子居然在百色城壁湖水庫放生了幾大袋清道夫,被捕後說賣魚的老闆說這條魚可以清理河底的垃圾,讓他們買吧
那麼我們能不能按照“消滅小龍蝦”的方法,靠“吃”來解決清道夫氾濫的問題呢?
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如上所述,清道夫的骨頭堅硬,佔比很大,出肉率只有17%,遠低於其他魚類的30%至40%,雜食性特性導致清道夫體內有害物質較多。
這行不通,那行不通,只能用一招嗎?
上次拜訪同學時,我無意中談到了大閘蟹,他說很多賣不出去的大閘蟹,或者有的壞了,都會磨成蟹粉,加入調味料飼料中。
同樣,我們能抓到清道夫,把它們也做成魚粉嗎?
目前,我國的牛羊飼料,以青貯飼料為主,新增的魚粉很少,而野生食腐動物不能保證健康問題,不分青紅皂白地製成魚粉,不僅此舉,還可能引發其他危機,因此目前遏制食腐動物的方法主要依靠集中捕撈和人工填埋。
如果你在吃鲶魚或清道夫之間做出選擇,每個人都想吃鲶魚,但印度人不同,他們選擇吃清道夫。
鲶魚淹沒恆河時是什麼樣子的?甚至還有鲶魚跳上岸,不需要印第安人用網捕捉它們,它們主動跳到它們前面,但印度人就是不吃鲶魚。
原因之一就是宗教信仰,印度有水葬的習俗,人的屍體沉入水中會怎樣,想必不用多說,而且鲶魚侵入恆河的時間比清道夫還長,所以印度人心裡已經很抗拒鲶魚了。
但印第安人對後來入侵的食腐動物並不避諱,他們說,因為食腐動物入侵的時間比鲶魚晚,所以他們體內的毒素更少。
印度的基層民眾也對肉類有需求,但由於經濟壓力,他們傾向於吃素菜或從大自然中捕捉一些肉類,而清道夫是許多印度人的野肉**。
另外,印度料理喜歡做糊狀物,加很多香料,即使清道夫的肉質很差,在“糊狀物”和“香料”的加工下也能“津津有味”,但如果用中式烹飪手法做成“蒸”等,就很難把清道夫做成美味佳餚, 所以國情不同,印度人喜歡吃清道夫也是可以理解的。